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何悦, 陈珩, 安金刚, 郭玉兴, 潘剑, 田磊, 刘冰, 侯劲松, 李劲松, 蒋灿华, 李萌宇, 田臻, 许洁, 朱凌, 孙长伏, 郅克谦, 瞿晴, 宗春琳, 孙晶晶, 张志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21 (4): 313-325.   DOI: 10.19438/j.cjoms.2023.04.001
    摘要1169)      PDF (2051KB)(1409)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MRONJ)是一种因治疗全身其他疾病需要使用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等)、抗血管生成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等发生的颌骨坏死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咀嚼障碍、面部软组织瘘管经久不愈、骨外露等,严重者可伴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迄今为止,国内对于MRONJ缺乏统一的分类、分期及相关治疗共识或指南,不同单位对于MRONJ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科学的诊疗标准及客观的疗效评价体系。为统一和规范MRONJ的诊疗标准,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高治疗效果,国内MRONJ研究领域的专家经反复讨论,汇集全国12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专家的诊治意见,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MRONJ的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制订本专家共识,供相关临床医师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郑家伟, 王绪凯, 秦中平, 范新东, 李凯, 杨耀武, 霍然, 刘少华, 赵吉宏, 汪小勇, 周德凯, 刘学键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20 (4): 313-319.   DOI: 10.19438/j.cjoms.2022.04.001
    摘要1305)      PDF (1061KB)(1201)   
    自2008年以来,普萘洛尔已经成为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药物。国内外对其治疗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制定和发布了多个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近年来,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基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对血管瘤发病机制、普萘洛尔作用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有必要对专家共识进行更新,以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指导用药和管理,为临床上使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提供科学规范。本更新主要是简化了临床检查、用药、监测流程,使之更具有便利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牙源性角化囊肿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刘冰, 何悦, 彭歆, 孙长伏, 韩正学, 吴煜农, 彭利伟, 赵熠, 陶谦, 韩新光, 李劲松, 苏彤, 李波, 张雷, 胡砚平, 陈传俊, 李一, 李铁军, 赵怡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20 (3): 209-218.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01
    摘要1951)      PDF (1176KB)(916)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 OKC)是常见的良性颌骨囊性病损, 其局部侵袭性生长行为及显著的术后复发倾向,不同于常见的其他类型的颌骨囊肿,而该疾病的命名、分类、疾病性质以及治疗方法选择仍存在争议。随着 OKC 的相关研究深入、治疗理念和外科技术的发展,使降低术后复发率、同时合理保存和重建患者口腔结构和功能这一治疗目标成为可能。为提高OKC的临床诊疗水平,需要对其诊断、治疗、随访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统一和规范。本专家共识汇集国内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建议和临床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 OKC 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治疗策略和随访等进行总结概括,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
    郭伟, 任国欣, 孙沫逸, 孔蕴毅, 王丽珍, 步荣发, 冉炜, 唐瞻贵, 李龙江, 孟箭, 孙志军, 尚伟, 吕炯, 武和明, 张陈平, 何悦, 马旭辉, 宋浩, 鞠侯雨, 郑家伟, 龚忠诚, 杨凯, 张杰, 吴云腾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6): 481-488.   DOI: 10.19438/j.cjoms.2021.06.001
    摘要753)      PDF (1408KB)(726)   
    头颈黏膜黑色素瘤(HNMM)是一类高度恶性的实体肿瘤,5年生存率长期徘徊在20%左右,其致病因素、驱动基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手段等与皮肤黑色素瘤差异较大。2015年,国内首个头颈黏膜黑色素瘤诊治专家共识建立,经过6年多的推广应用, HNMM临床诊治规范性有了很大提高。随着黏膜黑色素瘤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HNMM的诊治与预后在近些年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头颈部各分支学科的蓬勃发展,口腔、鼻腔鼻窦、眼部等黏膜黑色素瘤各自发展出独特的诊治模式,该共识已不能满足当前临床的实际需求。对此,专家组认为头颈部黏膜包含的解剖范围较广,涉及的临床科室较多,不同学科之间黑色素瘤诊疗模式差异明显,临床亟须符合个体化治疗及精准治疗的更加专科化的诊治共识。为了进一步提高口腔黏膜黑色素瘤(OMM)的远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让共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专家组聚焦 OMM,深入讨论,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经验医学,完成专家共识的制定。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化差异,本共识可作为OMM临床实践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头颈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手术治疗专家共识
    王延安, 秦中平, 郑家伟, 李春洁, 刘少华, 杨耀武, 陈刚, 陈伟良, 刘学键, 杜仲, 张雷, 王业飞, 王德明, 苏立新, 谢峰, 董长宪, 郭磊, 李凯, 顾松, 何悦, 张志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4, 22 (2): 105-117.   DOI: 10.19438/j.cjoms.2024.02.001
    摘要500)      PDF (2515KB)(510)   
    血管瘤及脉管畸形是头颈部常见的良性脉管源性疾病,随着对非手术治疗方案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大量患者在微创或无创情况下得以改善或治愈疾病,但在特定情况下,手术依然是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综合序列治疗中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然而,针对头颈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如何选择和应用手术诊疗技术,学术界尚未形成规范和共识。为进一步提高国内同行对头颈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治疗水平,规范和统一手术治疗策略,本文汇集全国多所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相关专家的讨论意见,借鉴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最新成果与诊治经验,从头颈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临床诊断及术前准备、手术适应证及策略、术后护理及观察、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随访及社会心理支持等方面,制定此专家共识,以帮助和指导相关专业的医师开展规范化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口腔鳞癌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王育新, 王志勇, 王永功, 王慧明, 王丽珍, 田皞, 叶金海, 付坤, 阮敏, 孙长伏, 孙国文, 刘法昱, 许碧云, 后军, 刘冰, 刘亮, 陈永锋, 陈占伟, 肖灿, 李思毅, 李志勇, 李勇, 李楠, 张陈平, 张东升, 张胜, 张凯, 杨溪, 何巍, 苏彤, 季彤, 林李嵩, 罗瑞华, 赵志立, 胡勤刚, 唐瞻贵, 徐蔚嘉, 黄志权, 黄晓峰, 梁玉洁, 韩正学, 韩伟, 蒋灿华, 喻建军, 蔡志刚, 廖贵清, 廖圣恺, 蔡惠明, 魏建华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20 (1): 1-6.   DOI: 10.19438/j.cjoms.2022.01.001
    摘要769)      PDF (847KB)(478)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成像是一种基于ICG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的活体组织实时近红外显像技术,临床上可对实体肿瘤及其周围组织进行差异显像,评估肿瘤范围及手术切缘。该荧光成像技术用于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外科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适应证、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方面均缺乏相应规范。在前期开展的ICG近红外荧光成像辅助OSCC外科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基础上,经国内多家医学院校口腔颌面外科专家的共同商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形成ICG荧光成像技术在OSCC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以期指导OSCC外科治疗的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婴幼儿血管瘤循证治疗现状
    郑家伟, 赵泽亮, 陈启铭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20 (1): 7-14.   DOI: 10.19438/j.cjoms.2022.01.002
    摘要351)      PDF (1222KB)(420)   
    婴幼儿血管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主张早期予以干预,以减少并发症和对心理发育的负面影响。随着β受体阻滞剂的成功应用,治疗方法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治疗效果也随之提高。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概述了婴幼儿血管瘤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优缺点和选择依据,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微创器械与微动力设备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李燕香, 闫利君, 凌小婉, 周文洁, 王跃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21 (2): 191-196.   DOI: 10.19438/j.cjoms.2023.02.016
    摘要673)      PDF (914KB)(417)   
    牙拔除术是将无法再行使口腔功能的患牙予以拔除的一类手术,也是牙槽外科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手术之一。传统拔牙术使用牙挺、牙钳、骨凿等器械进行各类牙的拔除,对患者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创伤较大。近年来,微创拔牙的理念在临床上被广泛接受,材料的发展也促使拔牙器械愈加精细,微动力设备的使用更是大大提高拔牙的效率。拔牙技术和工具的进步都旨在最大程度地保存牙槽骨的完整,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本文从拔牙器械演变、微动力系统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两方面阐述微创拔牙技术的发展,为更多的医师了解和使用微创拔牙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Cre/Loxp重组酶系统的谱系示踪技术在成骨改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徐宁蔚, 王晶, 龚佳静, 张瑾, 金安婷, 江凌勇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6): 562-567.   DOI: 10.19438/j.cjoms.2021.06.015
    摘要306)      PDF (735KB)(410)   
    细胞谱系示踪技术是研究干细胞特性的重要工具,基于Cre/Loxp重组酶系统的谱系示踪技术是示踪方法的一大突破,组成性重组酶系统实现了报告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诱导性重组酶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报告基因表达时间的可控性。研究成骨改建机制涉及成骨细胞系命运,对骨改建研究、组织工程学应用是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基于Cre/Loxp重组酶系统的谱系示踪技术在研究成骨系细胞分化、来源、转归及其在发育和修复中的功能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其适用范围、优势和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双线锚固钉在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吾尔古丽·阿力甫, 热伊莱·阿不都克热木, 柳江龙, 买买提吐逊·吐尔地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21 (4): 397-402.   DOI: 10.19438/j.cjoms.2023.04.013
    摘要347)      PDF (1789KB)(403)   
    目的:评价双线锚固钉在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disc anchorage,DA)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0例(30侧关节)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ADDWoR)的患者,在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中应用双线锚固钉进行复位固定关节盘,对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段的最大开口度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分析,记录患者自我疗效满意度以及测量手术前后MRI关节盘长度及髁突高度。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4.43±8.87)岁,术前平均开口度为(29.17±5.38)mm(19~42 mm),术后为(39.17±2.57)mm(35~45 mm),术后93.3%的患者最大开口度>35 mm;VAS评分值术前为58.33±21.19,术后6个月为11.67±6.99,术后6个月的开口度及VAS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MRI测量关节盘长度分别为(9.77±0.63)、(11.96±0.68)和(12.72±0.55)mm;术后6个月与术后即刻相比,髁突高度增加(1.08±0.61)mm(P<0.05)。结论:对于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在关节盘复位锚固术中应用双线锚固钉,在改善开口度、缓解关节疼痛、关节盘长度和髁突高度增加对关节盘位置改变及其重新定位后髁突改建等方面,均取得可靠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骨质疏松对口腔种植修复影响的研究进展
    金夏悦, 顾迎新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21 (1): 81-86.   DOI: 10.19438/j.cjoms.2023.01.014
    摘要329)      PDF (700KB)(38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同时,伴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进行种植修复。骨质疏松曾被认为是口腔种植修复的危险因素之一,对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生存率可能存在影响,且骨质疏松治疗药物不可避免地对种植体骨结合产生影响。本文就骨质疏松对口腔种植修复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EGFR靶向药物对口腔癌疼痛缓解作用的机制探讨
    魏东亮, 李智, 鞠侯雨, 吴云腾, 郭伟, 任国欣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20 (3): 219-224.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02
    摘要1218)      PDF (907KB)(367)   
    目的: 探讨针对EGFR靶点的药物(厄洛替尼、尼妥珠单抗)是否影响实验动物的痛阈并初步分析其机制。方法: 正常小鼠分为2组(生理盐水,n=6;厄洛替尼,n=6),给药后1 h采用Von Frey纤维丝法、热板法、5%(中性)甲醛致痛实验比较2组动物的痛阈差异。选取正常裸鼠分为3组(Sham组+NS组,n=10;足底成瘤+NS组,n=10;足底成瘤+尼妥珠单抗组,n=10),分别检测造模前1 d,造模后1、5、7、10、14 d小鼠机械痛阈、热痛阈。14 d后解剖小鼠足爪,组织匀浆后以ELISA法检测IL-1β、IL-6等细胞因子浓度。采用Graphpad Prism软件包处理数据。结果: 注射厄洛替尼后,小鼠机械痛阈、热痛阈无明显变化。注射5%(中性)甲醛后,小鼠前相(0~10 min,P<0.01)、后相(10~60 min,P<0.01)舔咬时间显著减少。裸鼠足底成瘤后可诱发小鼠热痛敏、机械痛敏,尼妥珠单抗可提高成瘤小鼠的热痛阈(P<0.05)及机械痛阈值(P<0.05)。ELISA分析显示,尼妥珠单抗治疗组小鼠足爪组织中IL-1β、IL-6浓度较PBS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厄洛替尼可降低5%甲醛引发的小鼠疼痛;尼妥珠单抗可减少足底成瘤引发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其机制可能与局部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降低有关。EGFR靶向药物或可成为晚期癌痛患者良好的镇痛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2种不同形变配准软件在头颈部勾画中的作用评价
    樊文慧, 石慧烽, 涂文勇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6): 517-524.   DOI: 10.19438/j.cjoms.2021.06.007
    摘要376)      PDF (1692KB)(325)   
    目的 比较2种目前放疗市场上主流的形变配准软件在CT形变配准中的结果表现,确定其在图像配准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15例重复定位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过程中前、后2组CT图像正常组织由同一位资深医师进行勾画,分别在MIM软件和AccuContour软件中进行形变配准,将第一组图像的正常组织形变到第二组图像中,与第二组图像直接勾画的组织进行计算,得到相似性系数(Dice系数)与空间评价指标(Hausdorff距离)。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种形变配准软件都有良好的形变配准功能。正常组织显像不同,对配准结果有一定影响,眼球、下颌骨等显像良好的组织配准结果更好,晶体、视神经、视交叉等小体积组织配准结果较差。2组软件相比,MIM软件更具有优势;Dice系数评价中,MIM软件数据更佳的比率为67%,其中55%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Hausdorff距离显示,MIM软件数据更佳的比率为74%,其中48%的指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形变配准软件都具备良好的形变配准能力,相对而言,MIM软件更有优势。对形变配准精度要求较高时,选择MIM软件更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舌根肿瘤,开放手术还是机器人手术?
    席庆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20 (6): 527-533.   DOI: 10.19438/j.cjoms.2022.06.002
    摘要500)      PDF (1307KB)(317)   
    舌根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较为常见的肿瘤,因其解剖位置深在,治疗棘手,目前其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旨在总结舌根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分析比较舌根肿瘤的治疗方法,总结其优缺点,为舌根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生长因子在牙槽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费晨艳, 江银华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6): 568-572.   DOI: 10.19438/j.cjoms.2021.06.016
    摘要434)      PDF (626KB)(309)   
    实现牙槽骨组织再生是口腔医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许多国内外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在牙槽骨组织再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在口腔种植,牙周治疗,还是拔牙位点保存等多个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生长因子在口腔领域中促进牙槽骨组织再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牙槽骨增量骨皮质切开术后2种植骨材料成骨的影像学分析
    朱磊, 刘庆成, 于洪波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6): 525-530.   DOI: 10.19438/j.cjoms.2021.06.008
    摘要312)      PDF (962KB)(302)   
    目的 探讨错畸形患者牙槽骨增量骨皮质切开术的成骨效果。方法 收集进行牙槽骨增量骨皮质切开术的错畸形患者42例,分为2组,瑞邦骨粉植骨22例(第1组),Bio-oss骨粉植骨20例(第2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测量2组患者术前(T0)、术后2周(T1)、术后3个月(T2)、术后6个月(T3)牙槽骨相关指标,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第2组的唇侧骨高度(HL)在T0至T2时增加(P<0.001);2组的根尖部唇侧骨厚度(TL1)及根中部唇侧骨厚度(TL2)在T0至T1时增加,T1至T2时减少(P<0.001);2组的根尖非植骨区域CT值(CTn)在T0至T1时减少,T1至T3时增加(P<0.001);2组的植骨区域CT值(CTg)在T1至T3时减少(P<0.001)。TL1、TL2、CTn、CTg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错畸形患者通过牙槽骨增量骨皮质切开术,可在术区实现充分的骨增量,无明显牙周损伤及牙根吸收。2种植骨材料成骨效果理想,术后随访半年,成骨情况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HPV相关口咽癌诊疗进展
    吴亚平, 高嘉敏, 孙树洋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20 (6): 599-606.   DOI: 10.19438/j.cjoms.2022.06.015
    摘要484)      PDF (807KB)(292)   
    近年来,口咽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HPV感染是口咽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对放化疗敏感和预后良好的特点,2017年AJCC和WHO分期中已将HPV相关口咽癌列为独立疾病。但目前临床上对HPV相关或非相关口咽鳞癌患者的治疗并无明显区别,因此,探寻更加适合HPV相关口咽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本文对近期HPV相关口咽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铁自噬及相关基因NCOA4、FTH1在口腔鳞癌中的研究进展
    刘恒, 段晓峰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21 (1): 87-91.   DOI: 10.19438/j.cjoms.2023.01.015
    摘要458)      PDF (508KB)(288)   
    铁自噬(ferritinophagy)是一种与铁死亡关系密切的自噬类型,由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 (nuclear receptor coativator 4,NCOA4)介导铁蛋白在自噬溶酶体中降解,然后使铁蛋白结合的铁降解释放出游离铁,是铁代谢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铁自噬和铁死亡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铁自噬在口腔鳞癌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口腔鳞癌中铁自噬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望帮助寻找此类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铁自噬在口腔鳞癌中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2种开窗减压术治疗大型下颌骨牙源性囊肿的效果比较
    王磊, 王周阳, 马春跃, 王良, 郭兵, 秦兴军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20 (1): 58-62.   DOI: 10.19438/j.cjoms.2022.01.011
    摘要640)      PDF (1250KB)(287)   
    目的: 探讨2种不同开窗减压术对大型下颌骨牙源性囊肿预后的差异。方法: 选择93例大型下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根据开窗减压术方式不同,分为囊壁去除组(51例)和囊壁保留组(42例)。比较术后1年剩余囊腔面积、体积及囊腔区域密度变化。结果采用Prism 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年,囊壁去除组囊腔面积、囊腔体积、原囊腔区域HU值与对侧正常颌骨HU值的差异相对于囊壁保留组为非劣效。亚组分析显示,囊腔面积缩小90%所占比例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术后1年囊腔区域HU值的变化,囊壁去除组明显优于囊壁保留组。此外,囊壁去除组在不发生复发的前提下仅需要一次手术,避免了患者二次手术的创伤和痛苦。结论: 囊壁去除比囊壁保留在大型下颌骨牙源性囊肿的开窗减压手术治疗中可能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口腔乳头状唾液腺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韩林孜, 房义康, 禹雯怡, 王奇民, 童磊, 邱建忠, 袁荣涛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20 (1): 98-100.   DOI: 10.19438/j.cjoms.2022.01.019
    摘要666)      PDF (819KB)(286)   
    乳头状唾液腺瘤(sialadenoma papilliferum,SP)是一种无痛、乳头状外生性生长为特点的良性唾液腺肿瘤。在WHO最新的肿瘤分类中,SP被列为导管乳头状瘤。SP是一种罕见的唾液腺肿瘤,病变主要累及小唾液腺,以腭部最常见。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发生于下颌磨牙后区的乳头状唾液腺瘤,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