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2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2025年第4期中英文目录
    2025 (4):  0-0. 
    摘要 ( 13 )   PDF(431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讲座
    脉管性疾病ISSVA新分类(2025版)及解读
    杜仲, 郑家伟, 王延安
    2025 (4):  313-317.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01
    摘要 ( 14 )   PDF(1054KB) ( 6 )  
    脉管性疾病主要分为脉管源性肿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1982年,Mulliken和Glowacki提出了革命性生物学分类,即基于内皮细胞增殖特性将其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1996年,该分类被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ISSVA)采纳,并持续完善至今。2025年4月,在巴黎举行的ISSVA世界大会上,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2018版分类体系予以进一步优化,该体系做出了大量结构性和细节性调整,在实用性、可操作性、简洁性和科学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ISSVA分类的演进过程,反映了对脉管性疾病从形态学到分子机制的认知深化,每次更新都对全球脉管疾病的诊疗标准化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对2025版ISSVA新分类做一介绍和解读,以供临床、科研及学术交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多孔水凝胶的结构调控与促血管化再生的实验研究
    段姝含, 王甲甲, 王绍义
    2025 (4):  318-324.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02
    摘要 ( 21 )   PDF(2356KB) ( 15 )  
    目的:基于水相双相分离技术开发高度多孔的水凝胶微球支架,以增强其在体外和体内微环境中的血管生成能力。方法:通过相分离制作多孔水凝胶,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多孔结构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内部的孔隙微观结构,测定材料的机械强度和水凝胶的热稳定性。通过微流控制备多孔水凝胶微球,体外检测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促进血管生成的能力。将多孔水凝胶微球植入小鼠皮下,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生物相容性和血管形成。结果:成功构建多孔水凝胶体系,通过共聚焦和扫描电镜成像证实,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 GelMA)交联后选择性去除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溶液相,形成相互连通的孔隙结构,具有承受应力的能力和稳定性。CCK-8实验和活/死细胞染色结果表明,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GelMA/SA材料显著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生成。植入小鼠皮下实验显示,多孔水凝胶促进组织长入和局部血管生成。结论:相分离工程化多孔水凝胶微球系统结合贯通的孔隙结构和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为组织工程再生修复提供了新的支架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菌肽对TNF-α诱导成骨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谢丽敏, 刘颖, 王茹, 刘丹丹, 李佑坤, 周东升, 杨德圣, 李喜峰
    2025 (4):  325-330.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03
    摘要 ( 19 )   PDF(2093KB) ( 9 )  
    目的:探讨抗菌肽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成骨细胞分为MEM对照组、抗菌肽组、TNF-α组和TNF-α+抗菌肽组。成骨细胞培养 1 d 后,抗菌肽组加入终末浓度为20 μg/mL 的抗菌肽,TNF-α组、TNF-α+抗菌肽组加入 50 ng/mL TNF-α诱导培养1 d 后,TNF-α+抗菌肽组加入终末浓度 20 μg/mL 的抗菌肽继续培养1 d。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培养1、2、3、4 d后,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培养4 d后,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培养21 d后,茜素红染色法检测细胞成骨能力。细胞连续传代培养3次,显微镜下观察成骨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TNF-α组成骨细胞的形状不规则,细胞凋亡增多,细胞迁移慢,钙结节量少,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细胞传代过程中凋亡增多、形状改变。MEM对照组、抗菌肽组和TNF-α+抗菌肽组成骨细胞形态、凋亡、迁移、钙结节、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细胞传代均无显著改变。结论:TNF-α能够诱导成骨细胞凋亡,而抗菌肽能够抑制TNF-α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USP20通过NF-κB信号通路对口腔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刘搏, 翟晓奇, 刘雨璐, 王思丹, 关键
    2025 (4):  331-339.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04
    摘要 ( 15 )   PDF(2706KB) ( 6 )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0(ubiquitin specific protease 20, USP20)通过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对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检测OSCC组织中USP20的表达,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USP20与OSCC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构建稳转敲低USP20的人舌鳞癌CAL-27细胞,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评价USP20对OSCC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通过RNA高通量测序,结合测序结果及蛋白免疫印迹定量分析,探讨USP20影响OSCC病程的潜在机制。结果:USP20在OSCC组织中过表达。敲低USP20可抑制CAL-27的体外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抑制CAL-27细胞异种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敲低USP20可抑制CAL-27细胞NF-κB信号通路,并抑制肿瘤细胞恶性行为的发生。结论:USP20在OSCC中过表达,并通过NF-κB信号通路促进口腔鳞癌的生长与转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LK与PTEN在头颈部鳞癌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分析
    武国浩, 付波, 张迪, 李君, 许凯, 李克义, 张冬燕
    2025 (4):  340-346.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05
    摘要 ( 15 )   PDF(1765KB) ( 10 )  
    目的:探讨Nemo样激酶(Nemo-like kinase,NLK)以及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在头颈部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初步探讨NLK与PTEN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提取HNSCC患者相关基因表达和临床特征数据,使用R语言和Bioconductor包进行数据处理,应用在线平台进行数据分析。选取32例HNSCC患者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LK和PTEN的表达,并验证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对TCGA数据库收集的520例病例的分析发现,NLK和PTEN在HNSCC中有显著的表达改变,并且在性别、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及HPV感染队列中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部位的HNSCC中,NLK和PTEN也存在表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TCGA数据分析均显示,NLK和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NLK和PTEN在HNSCC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队列中存在表达差异,且两者表达呈负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胎盘蛋白11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阿拉发提·何亚斯丁, 安玮, 加娜尔·吐尔根别克, 金雪梅, 郭莎, 姚志涛
    2025 (4):  347-354.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06
    摘要 ( 16 )   PDF(1832KB) ( 10 )  
    目的:探讨胎盘蛋白11(ENDOU)在口腔鳞癌(O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对比分析ENDOU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ENDOU表达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随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0例原发OSCC及对应癌旁组织中ENDOU的表达。构建ENDOU过表达的人OSCC细胞系SCC-25,通过CCK-8实验、流式细胞凋亡实验及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评估ENDOU对OSCC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在OSCC中,ENDOU基因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ENDOU基因在原发肿瘤的不同T分期以及临床分期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淋巴结转移组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OSCC组织中ENDOU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过表达ENDOU能够在体外抑制OS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结论:OSCC中ENDOU表达下调,可能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望成为OSCC的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部分牙冠切除术拔除侵及下颌神经管的阻生第三磨牙的效果评价
    闫威风, 陈志方, 陆璐云
    2025 (4):  355-360.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07
    摘要 ( 22 )   PDF(1182KB) ( 16 )  
    目的:探讨部分牙冠切除后再行二次手术拔除牙根侵及下颌神经管的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4年12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西区口腔外科就诊的近中或水平阻生第三磨牙64例,所有阻生牙经CBCT确诊牙根侵入下颌神经管。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试验组采取先部分牙冠切除,3或6个月后再完全拔除;对照组采取常规一次性拔除。观察试验组部分牙冠切除术后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并比较两组牙完全拔除术后下牙槽神经损伤、感染、干槽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第1、3、7天的疼痛及肿胀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在部分牙冠切除后,仅2例出现轻度疼痛,1例轻微肿胀,1例阻生牙术后萌出发生冠周炎,无牙髓症状,其余未见异常。在两组牙完全拔除术后,试验组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肿痛程度也较对照组显著减轻(P<0.05)。结论:部分牙冠切除术可显著降低下牙槽神经损伤风险,减少手术创伤,且术后反应更轻,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拔牙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WES的GNAS基因突变分析在纤维结构不良与骨化纤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王辰睿, 李岩, 李江, 张志愿
    2025 (4):  361-368.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08
    摘要 ( 20 )   PDF(1357KB) ( 9 )  
    目的:通过两种方法检测GNAS基因突变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中的发生频率并通过文献复习获得骨化纤维瘤(ossifying fibroma,OF)中GNAS的突变率,为其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收集20例FD的石蜡组织样本,提取标本中的基因组DNA,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方法(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检测病变骨组织中GNAS基因突变并用Sanger测序验证。通过文献复习,明确GNAS在OF中的检出率。比较GNAS基因在FD和OF中的突变情况。结果:20例FD患者中,19例(95%)检测到GNAS突变;但在文献复习中获得的45例OF病变中,未检测到GNAS突变。报告1例由于临床病理特征重叠,仅根据常规临床和病理检查难以区分为FD或OF的疑难病例,通过GNAS检测,该病例携带特征性的R201C突变,协助明确了FD的诊断。结论:WES和Sanger测序检测GNAS突变,均可辅助FD和OF的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四维度创新模型的“互联网+”远程康复对口腔癌择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肩颈康复的效果评价
    王佳, 李怡君, 张序杰, 刘法昱, 孙长伏, 戴红良
    2025 (4):  369-376.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09
    摘要 ( 16 )   PDF(940KB) ( 6 )  
    目的:评价基于四维度创新模型的“互联网+”远程康复模式对口腔癌择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肩颈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24年7月—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接受口腔癌手术的患者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1)与试验组(n=30)。对照组接受标准术后康复锻炼,通过使用宣传手册和康复锻炼视频,指导患者出院后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以及注意事项。患者复诊时,康复医师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并提供指导意见。试验组在出院后实施基于四维度创新模型的“互联网+”远程康复,内容包括指导患者下载康复随访APP软件,APP软件每天提示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患者完成康复锻炼后进行打卡,并定期提示患者录制康复锻炼视频。康复医师根据患者录制的锻炼视频,远程对其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和指导。应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量表、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量表(SPADI)以及颈淋巴清扫损伤指数量表(NDII),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0 d、1个月、3个月的肩颈功能状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显示,在NDII量表中,组间效应检验表明,两组患者颈部功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术后3个月时试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10 d和1个月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在SPADI量表中,组间效应检验显示两组肩关节功能障碍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发现,术后1个月时试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10 d和3个月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疼痛评分方面,无论是组间比较还是不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onstant-Murley评分量表显示,在总分、日常活动能力、肩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评分方面,组间效应检验显示,试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术后1个月时各项评分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10 d和3个月,两组无统计学差异,量表中的疼痛评分组间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传统康复方式,运用基于四维度创新模型的“互联网+”远程康复,能够使口腔癌择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肩功能在术后1个月得到明显改善,颈部功能在术后3个月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能够提高患者康复效率,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鼻腔气管插管相关鼻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头颅影像学在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范颢, 朱宇航, 周韧, 王宇星
    2025 (4):  377-383.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10
    摘要 ( 17 )   PDF(820KB) ( 11 )  
    目的:分析经鼻腔气管插管相关鼻出血的危险因素,探讨头颅影像资料在预测鼻出血风险中的作用,以优化经鼻腔气管插管策略。方法:回顾2020年6月—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经鼻腔气管插管行口腔颌面部手术的患者614例,根据是否鼻出血分为鼻出血阳性组和鼻出血阴性组。收集患者的术前基线资料、插管相关资料及头颅影像学数据,分析鼻出血的危险因素,探讨头颅影像学在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614例患者中,鼻出血阳性组113例,阴性组501例。男性患者鼻出血风险显著高于女性,年龄和体重指数增加也加大鼻出血风险,放化疗史及吸烟酗酒史在鼻出血阳性组比例显著高于鼻出血阴性组。鼻出血阳性组的平均鼻腔进管时间和鼻插管阻力显著高于鼻出血阴性组。头颅CT显示,鼻中隔偏曲值与鼻出血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特别是冠状面鼻中隔最大偏曲值和横截面鼻中隔最大偏曲部位。基于横截面及冠状面最大偏曲值构建的预测模型显示,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4和0.742。结论:年龄、鼻腔进管时间、冠状面最大偏曲值、放化疗史、鼻腔插管阻力、横截面鼻中隔最大偏曲部位、冠状面鼻中隔最大偏曲部位是经鼻腔气管插管相关鼻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头颅CT影像学参数在预测鼻出血风险中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初诊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郝桂华, 杨盈, 杨杰彬, 史文涛, 沈超群, 侯黎莉, 赵小妹
    2025 (4):  384-389.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11
    摘要 ( 15 )   PDF(806KB) ( 6 )  
    目的:探讨初诊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并分析睡眠障碍与生活质量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23年5月—2024年4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217例初诊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及疾病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Epworth嗜睡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头颈肿瘤生活质量量表。以是否发生睡眠障碍将患者分为睡眠障碍组和正常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患者睡眠的相关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睡眠障碍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217例患者中,186例(85.7%)存在睡眠障碍。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月收入(OR:3.707,95%CI:1.085~12.666,P<0.05)、焦虑抑郁得分(OR:1.180,95%CI:1.082~1.288,P<0.05)是发生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患者白天嗜睡情况无统计学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初诊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患者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r=0.359,P<0.001)。结论:初诊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且导致患者睡眠质量差的因素多,需加强干预,以改善患者睡眠情况,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麻复苏期低氧血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胡崟清, 王圆, 谭耘, 费娟, 王烨
    2025 (4):  390-394.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12
    摘要 ( 15 )   PDF(717KB) ( 5 )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低氧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24年1月—2024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后复苏室接受监护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1 417例。依据麻醉复苏期低氧血症发生情况,分为低氧血症组(n=61,SpO2<90%或PaO2<60 mmHg)与正常对照组(n=1 356)。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麻醉复苏期低氧血症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结果:总体低氧血症发生率为4.30%(61/1417)。多因素分析显示,ASA分级≥Ⅲ级(OR=6.61, 95%CI: 4.12~10.58)、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OR=5.93, 95%CI: 3.82~9.17)及术后气道吸引频次≥3次(OR=3.35, 95%CI: 2.24~5.01)为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低氧血症的发生与ASA分级、OSA共病状态及气道管理操作显著相关。建议实施基于风险分层的多模式复苏方案,优化围术期呼吸功能监测,并制定个体化气道管理护理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PRF在拔牙同期即刻自体牙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沙莎, 刘军平
    2025 (4):  395-400.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13
    摘要 ( 21 )   PDF(1143KB) ( 9 )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在拔牙同期进行即刻自体牙移植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0月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收治的上颌磨牙缺失患者37例(40颗牙)。所有患者均以智齿作为供牙,施行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PRF的拔牙同期自体牙移植术。术后随访1~5年,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统计自体牙移植成功率。结果:40颗移植牙1~5年的成功率为100%。移植牙无松动,无叩痛,无深牙周袋形成,无自觉不适感,能够行使正常功能。影像学结果显示,移植牙与周围牙槽骨周围见牙周膜愈合,未见牙根吸收,牙槽骨边缘见硬骨板影像,移植牙牙根与上颌窦窦底间有骨质形成。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PRF在拔牙同期自体牙移植术中可行,自体牙移植成功率良好,拓展了上颌后牙自体牙移植术的适应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证医学
    正颌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蒋美平, 王增香, 吴颖, 李婷, 黄茜
    2025 (4):  401-405.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14
    摘要 ( 14 )   PDF(892KB) ( 9 )  
    目的:探讨正颌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影响因素。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SpringerLink数据库,查找正颌患者PONV影响因素分析的相关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价。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研究对象共2 280例。有4个因素的合并比值比(OR值)有显著意义。结果显示,性别[OR=1.62,95%CI (1.12,2.33)]、手术类型[OR=1.77,95%CI(1.41,2.22)]、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OR=1.99,95%CI(1.19,3.33)]、PONV史[OR=2.98,95%CI(1.66,5.35)]是正颌患者PONV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接受双颌正颌手术、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有PONV史可能是正颌患者PONV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人工智能在口腔遗传病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顾安琪, 张晨, 陶宝鑫, 吴轶群, 周文洁
    2025 (4):  406-415.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15
    摘要 ( 23 )   PDF(1365KB) ( 19 )  
    口腔遗传病因其病情罕见、病例零散、病因和表征复杂、诊断标准和方法欠缺等原因,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可及性严重不足。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以其对大型复杂数据集进行特征提取、变异识别、分类分型、结果预测时的独特优势,有望在口腔遗传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已有较多研究通过AI模型或软件识别并处理患者的病历、照片、影像图片、关键基因或转录组和生物标志物等数据,辅助多种口腔遗传病的诊疗和研究。本文在循证基础上,就AI在牙、牙周、口腔黏膜、口面裂相关遗传病以及其他引起颅颌面畸形的口腔遗传病中的应用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下颌骨坏死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肖廷英, 陈珍, 邢占奎
    2025 (4):  416-420.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16
    摘要 ( 21 )   PDF(1612KB) ( 11 )  
    颌面部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感染导致下颌骨坏死发病率较低,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下颌骨大范围坏死并伴病理性骨折的病例。下颌骨死骨扩大切除后采用腓骨肌皮瓣进行修复。对于颌面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应尽早治疗,避免发生颌骨坏死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tafne骨腔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葛雅平, 罗雅楠, 刘向臻, 陈洁玉, 张敏, 佘杨杨
    2025 (4):  421-424.  doi: 10.19438/j.cjoms.2025.04.017
    摘要 ( 17 )   PDF(1370KB) ( 41 )  
    Stafne骨腔(Stafne bone cavity,SBC)也称为静态骨腔,是一种罕见、非进行性下颌骨舌侧发育性骨缺损。临床上,SBC患者通常无症状。本文报告2例单侧下颌骨后部的SBC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SBC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等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