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2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2025年第5期中英文目录
    2025 (5):  0-0. 
    摘要 ( 6 )   PDF(438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共识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清扫术后乳糜漏临床营养管理专家共识
    黄秋雨, 王帅, 何悦, 郑家伟, 彭歆, 刘冰, 李一, 王安训, 刘习强, 陈传俊, 毕小琴, 杨悦, 吴红梅, 叶艳彬, 肖炜, 陈芸梅, 赵芳, 李燕娥, 周陶, 何杏芳, 王澄, 叶菁菁, 王晓玲, 陈超刚, 侯劲松
    2025 (5):  425-433.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01
    摘要 ( 41 )   PDF(1249KB) ( 59 )  
    乳糜漏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临床营养管理是保守治疗的主要内容,对乳糜漏患者的快速康复至关重要。目前不同医疗单位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清扫术后乳糜漏临床营养管理措施各不相同,尚缺乏广为认可的、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为规范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清扫术后乳糜漏临床营养管理模式,促进快速康复,改善健康结局,本团队基于现有最新文献证据,汇集全国21家医学院校及相关医院多学科专家意见,采用德尔菲法并经专家会议反复讨论,制定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清扫术后乳糜漏临床营养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除重点介绍临床营养管理外,还对乳糜漏的发生、术中预防、乳糜漏诊断、并发症监测、常规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方案等进行了介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山柰酚-3-O-阿拉伯糖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探讨
    张澔泽, 任海宁, 祝庆海, 王晨星, 叶金海
    2025 (5):  434-441.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02
    摘要 ( 22 )   PDF(1749KB) ( 8 )  
    目的: 分析山奈酚-3-O-阿拉伯糖苷(KA)通过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成骨分化的调控及对主要靶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 从健康年轻男性阻生牙拔牙创分离BMSCs,培育至第三代后,使用不同浓度KA处理。采用CCK-8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ALP)及茜素红(ARS)染色检测KA处理后BMSCs的成骨能力变化,利用ImageJ软件分析ALP活力。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PCR(RT-qPCR)及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成骨分化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I型胶原(COL1)和骨桥蛋白(OPN)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KA的主要作用靶点和可能作用的相关通路。使用5 μmol/L 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10 μmol/L MEK1/2抑制剂U0126、10 μmol/L p38抑制剂SB203580处理BMSCs,抑制MAPK信号通路主要信号分子后,使用RT-qPCR、Western blot检测BMSCs成骨能力的变化。结果: CCK-8结果提示,0、10、20、40 μmol/L浓度的KA对BMSCs的活性无明显影响,80、160 μmol/L浓度的KA对BMSCs活性影响较大。ALP及ARS染色结果显示,10 μmol/L的KA成骨诱导效果最好。RT-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0 μmol/L浓度的KA促进BMSC中RUNX2、OPN、COL1的基因及蛋白表达(P<0.05)。网络药理结果显示,KA可能通过EGFR-MAPK信号通路对BMSCs成骨分化发挥促进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0 μmol/L浓度的KA能够促进BMSCs激活MAPK信号通路。使用吉非替尼、U0126、SB203580处理后,BMSCs的RUNX2、OPN、COL1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一定浓度的KA通过EGFR-MAPK-RUNX2信号通路,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咬合方式下上颌前牙柱状与锥状种植体的应力分布比
    郭文迪, 王星
    2025 (5):  442-449.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03
    摘要 ( 16 )   PDF(1982KB) ( 16 )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对刃、正常和深覆3种咬合方式下,柱状与锥状种植体修复上颌中切牙的应力分布差异,为临床方案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基于健康受试者CBCT数据构建上颌前牙区三维颌骨模型,在SolidWorks 2024中建立柱状与锥状种植体模型,通过Workbench 2020 R2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3种咬合方式下种植体、牙冠及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分布特征。结果: 两种种植体的最大等效应力均集中于基台颈部区域,皮质骨应力集中于牙颈部。柱状种植体在对刃时表现出最高应力值(种植体583.47 MPa,牙冠248.96 MPa,皮质骨697.42 MPa),深覆时牙冠应力显著升高(341.25 MPa);锥状种植体在正常时应力分布最优(种植体313.53 MPa,牙冠90.13 MPa,皮质骨154.47 MPa),但深覆时松质骨应力稳定性优于柱状种植体。整体而言,锥状种植体在正常 时表现出更佳的应力分散能力,而柱状种植体在深覆时冠折风险较高。结论: 种植体形态与咬合方式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刚体力学法拔除高危下颌第三磨牙对下牙槽神经功能的影响
    匡世军, 刘湘奇, 吴家顺, 冯细妹, 杨辛
    2025 (5):  450-456.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04
    摘要 ( 19 )   PDF(1828KB) ( 15 )  
    目的: 探讨刚体力学法拔除高危下颌第三磨牙(mandibular third molar,M3M)对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nerve,IAN)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降低IAN损伤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设计,纳入263例患者的270颗高危M3M,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5颗。试验组采用刚体力学法拔除,对照组采用传统力学法拔除。术后1周复诊拆线,记录两组IAN损伤发生情况,分析组间及性别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M3M的Pell-Gregory分类及Winter分类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IAN 损伤发生率为11.1%(15/135),试验组为3.0%(4/13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性别分层分析显示,男性IAN损伤发生率为1.7%(2/121),女性为11.4%(17/149),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刚体力学法可有效降低高危M3M 拔除后IAN损伤的发生率,为临床上避免IAN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女性患者拔除高危M3M时,需更关注IAN的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侧颞下颌关节前移位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与盘移位的关系
    朱妍, 李敏涵, 何佳颖, 王变, 杨驰, 马志贵
    2025 (5):  457-462.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05
    摘要 ( 18 )   PDF(686KB) ( 9 )  
    目的: 探讨单侧颞下颌关节前移位(UADD)患者颞肌和咬肌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4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颞下颌关节(TMJ)核磁共振和针极肌电图(nEMG)检查的患者136例。其中,双侧TMJ盘-髁关系正常者74例(对照组),磁共振确诊为UADD的患者62例(UADD组)。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单位电位 (MUP)波幅、时长等指标,并进行UADD与咀嚼肌肌电活动异常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咬肌和颞肌异常肌电活动的出现均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有关(P<0.001),且TMJ病变等级越严重,咬肌和颞肌出现紊乱的可能性越大。UADD组患侧咬肌波幅和波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波程延长趋势与波幅异常一致,提示UADD组患侧咬肌神经源性活动异常增强;而UADD组患侧颞肌波幅(P=0.096)及波程(P=0.079)均未显著偏离对照组,但异常方向与咬肌一致。结论: 单侧颞下颌关节前移位与咀嚼肌电活动异常存在高度相关性,对咀嚼肌肌电紊乱患者应注意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潜在风险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后延迟拔除气管插管的回顾性研究
    于连聘, 黄圣运, 刘俊杰, 张卫东, 郑培惠, 侯亚丽
    2025 (5):  463-468.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06
    摘要 ( 20 )   PDF(701KB) ( 15 )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同期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的患者术后延迟拔除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4年5月山东省立医院同一手术团队治疗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同期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的患者25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采用R 4.3.3软件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带管时间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7例患者均经鼻腔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术后均未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直接带经鼻腔气管插管转入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待患者气道梗阻风险解除后拔除气管插管。251例(97.67%)患者顺利一期拔除气管插管,平均带管天数为5.11天。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49例(19.07%),其中,术后皮瓣危象5例(1.95%),术后出血5例(1.95%),肺部炎症24例(9.34%),二次气管插管3例(1.17%),延迟气管切开2例(0.78%),无法脱机自动出院1例(0.39%),术后谵妄9例(3.50%),术区感染7例(2.72%)。病变的良恶性差异、恶性肿瘤部位差异对患者术后拔管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联合游离组织瓣修复的患者,延迟拔除气管插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气道管理方式,为无法接受术后预防性气管切开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1-T2期口腔鳞癌根治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章旺茹, 陈媛媛, 李志萍, 孟箭, 彭森
    2025 (5):  469-475.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07
    摘要 ( 15 )   PDF(1001KB) ( 18 )  
    目的: 探讨T1-T2期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134例T1-T2期O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颈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出芽、浸润深度、淋巴管血管侵犯、周围神经侵犯、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等相关指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进一步构建列线图,使预测模型可视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依次对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 T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血管侵犯是早期OSCC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5,灵敏度为87.80%,特异度为72.04%,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列线图预测早期OSCC颈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净获益较大,具有良好的临床有效性。结论: T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管血管侵犯是影响T1-T2期OSCC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检测效能,可为早期OSCC患者制订精准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舌下神经袢转位修复腮腺肿瘤术后面神经缺损的可行性研究
    叶启程, 卢浩, 徐万林, 刘胜文, 杨雯君, 张陈平
    2025 (5):  476-482.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08
    摘要 ( 17 )   PDF(2464KB) ( 10 )  
    目的: 探讨舌下神经袢转位修复腮腺肿瘤术后面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例累及面神经的腮腺肿瘤患者,根据面神经缺损情况,术中同期行舌下神经袢-面神经分支端端吻合,并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级量表、Terzis微笑功能评级量表和口角静态对称性评级量表,评估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例患者均采用单纯舌下神经袢转位修复面神经缺损,1例修复面神经颧支、颊支缺损;另1例修复面神经下颊支、下颌缘支缺损。术后随访发现,2例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均未出现舌运动偏斜、肌肉萎缩症状,且言语和吞咽功能正常。结论: 采用舌下神经袢转位修复面神经缺损简单、有效,为腮腺肿瘤术后的复杂面神经缺损修复重建提供了新的临床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间头面部手术患儿术后疼痛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效果评估
    沈晓敏, 杨美, 李静洁, 郑永超, 王旭
    2025 (5):  483-490.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09
    摘要 ( 19 )   PDF(1459KB) ( 9 )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日间头面部手术患儿术后疼痛的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893例全麻下日间头面部手术患儿,收集人口学特征和围术期资料。根据手术后全麻恢复期FLACC疼痛评估量表评分,将患儿分为疼痛组(FLACC评分≥4)和非疼痛组(FLACC评分<4),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算法五倍交叉验证筛选变量,使用6种不同机器学习算法(Logistics回归模型、K最近邻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决策树模型、双向递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将受试者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展示训练集和测试集对术后疼痛的预测效果。结果: 日间头面部手术患儿术后疼痛的总发生率为23.63%,通过LASSO 回归筛选的危险因素包括患儿的改良耶鲁术前焦虑量表(m-YPAS)评分、家长术前的状态焦虑问卷(SAI)评分、手术史、手术类型、患儿年龄、性别、诱导期使用舒芬太尼和氯胺酮8项。6种不同机器学习算法中,4种(Logistics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双向递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在测试集中维持较好的表现(AUROC>0.70)。测试集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最好(AUROC=0.78,95%CI:0.72~0.84)。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得到的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日间头面部手术患儿的术后疼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患者体验的口腔癌术后随访清单的构建
    陈悦, 王缓缓, 李萍, 毛艳
    2025 (5):  491-496.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10
    摘要 ( 14 )   PDF(772KB) ( 10 )  
    目的: 通过Delphi法构建基于患者体验的口腔癌术后随访清单。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初步形成随访清单雏形,采用Delphi法对16名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家进行2轮函询,统计分析整理专家意见,确立最终随访清单。结果: 2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 100%,权威系数 0.94,肯德尔协调系数 0.123~0.314(P<0.05),表明专家意见集中且协调。最终清单包括4项一级指标(疾病症状管理、康复训练、辅助治疗、功能状况)、16 项二级指标及 51 项三级指标,涵盖气道护理、吞咽功能训练、心理支持、社会适应等多维度内容。结论: 基于患者体验的口腔癌术后随访清单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全面性,可为口腔癌患者的随访提供标准化框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色卡联合摄影技术在皮瓣移植术后监测中的应用
    何冉, 孙远远, 高小月, 杨悦来, 朱勇敢
    2025 (5):  497-501.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11
    摘要 ( 16 )   PDF(818KB) ( 8 )  
    目的: 探讨比色卡联合摄影技术在皮瓣移植术后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4年1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行皮瓣移植术的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肉眼观察法监测皮瓣血运;试验组在传统观察基础上,使用皮瓣颜色观察比色卡组件联合摄影技术辅助评估皮瓣颜色及血液循环状态。比较两组医护观察一致性、皮瓣危象发生率、危象及时发现率、皮瓣存活率及医护认可度。结果: 试验组医护观察一致性(97.5%,78/80)显著高于对照组(76.3%,61/80)(P<0.001);两组皮瓣危象发生率及皮瓣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皮瓣危象及时发现率(84.6%,11/13)显著高于对照组(23.5%,4/17)(P<0.001)。医护认可度评估显示,试验组护士报告准确性、医护团队协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决策依赖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比色卡联合摄影技术操作简便,可显著提升皮瓣危象及时识别率与医护观察一致性,促进医护团队协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可切除口腔鳞癌的效果评价
    陈文健, 张弓, 纪业男, 宋蕾
    2025 (5):  502-507.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12
    摘要 ( 14 )   PDF(716KB) ( 11 )  
    目的: 探讨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可切除口腔鳞癌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口腔鳞癌患者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新辅助化疗(白蛋白紫杉醇+顺铂),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特瑞普利单抗。治疗3周后行根治性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炎性因子水平、肿瘤标志物水平,并通过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和头颈肿瘤生活质量量表(UW-QOL)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治疗后随访2年,记录总生存期和生存率。结果: 试验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的免疫功能比对照组提高,且治疗后的炎性因子水平和肿瘤标志物比对照组降低,生活质量比对照组提高(P<0.05)。随访结果显示,试验组平均生存期和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可提高局部晚期可切除口腔鳞癌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状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证医学
    氨甲环酸减少正颌外科患者围术期失血疗效的循证评价
    刘洋, 李晨曦, 龚忠诚, 丁明超, 孙家琳
    2025 (5):  508-516.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13
    摘要 ( 20 )   PDF(1794KB) ( 10 )  
    目的: 基于meta回归及试验序贯分析(trial sequential analysis,TSA),系统评价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降低正颌外科患者围术期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万方、维普、中国知网、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4年8月,汇集评估正颌手术患者围术期使用TXA减少失血疗效的临床研究。应用Cochrane评价工具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质量评价,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R语言编程软件,根据异质性检验,进行相应效应模型统计推断的meta分析,通过试验序贯分析对结果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 配对meta分析随机效应模型(I2=81%)合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使用TXA能显著降低患者出血量[SMD:-1.26;95%CI(-1.81,-0.71),P<0.01]。亚组分析显示,TXA对不同手术类型的患者降低术中出血均有显著作用,有效排名为单颌正颌手术[SMD:-1.58;95%CI(-2.41,-0.76),P<0.01],以及双颌正颌手术[SMD:-0.97;95%CI(-1.69,-0.25),P<0.01]。Meta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使用剂量增加(5、10、15、20 mg/kg),TXA对患者的止血作用并无显著差别(P>0.05)。敏感性分析验证合并结果稳定可靠。Egger检验结果提示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Z=-3.10,P=0.002)。TSA低偏倚风险试验表明,在足够有效的样本量中使用氨甲环酸是有益的。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TXA可有效降低正颌外科患者围术期出血量,且与给药剂量无关。然而,后期临床研究仍需提供更多的患者基线数据、输血相关指标和血管栓塞等不良事件信息,力求全面评价静脉输注单一剂量TXA对正颌外科围术期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轻量化深度学习模型在口腔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高安琪, 黄昕睿, 张晓凡, 张少霆, 洪义, 陈磊, 王旭东
    2025 (5):  517-522.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14
    摘要 ( 20 )   PDF(718KB) ( 7 )  
    医学深度学习模型的轻量化通过自适应压缩技术,在保持诊断精度的同时显著降低计算复杂度,使其能够部署于边缘设备,推动AI在临床门急诊、手术引导及便携监测等场景落地。在口腔诊疗领域,轻量化模型的研究采用MobileNet、YOLO等轻量化架构、改进卷积方式、知识蒸馏等技术,完成影像学上牙、颌骨等解剖结构分割,龋齿、口腔癌等疾病诊断,部分集成至智能牙刷、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等边缘设备。本文综述了轻量化模型在口腔诊疗中的应用进展,为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部淋巴外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现状
    陈由骏, 李霞, 王延安, 张志愿, 任振虎
    2025 (5):  523-526.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15
    摘要 ( 19 )   PDF(502KB) ( 10 )  
    颈部淋巴外科作为一种新兴治疗策略,旨在通过改善脑淋巴引流功能缓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病理进程。现有研究认为,颈部淋巴系统与脑内废物的清除密切相关,其功能障碍可能导致AD相关蛋白沉积及神经退行性病变。目前,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等外科技术被尝试用于恢复淋巴引流,但相关临床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证据主要基于小规模病例报告和短期观察结果。尽管初步数据显示部分患者症状改善,但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及长期疗效验证,其机制亦未完全明确。现有证据不足以支持该疗法的广泛临床应用,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研究,以明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相关研究进展
    陈艳, 孙佳慧, 晏奇, 陈佳弦, 王莉
    2025 (5):  527-531.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16
    摘要 ( 9 )   PDF(589KB) ( 7 )  
    种植修复并发症包括外科并发症、机械并发症、生物并发症等,其中种植体周围炎是最常见的生物并发症。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是指在种植体根尖区出现的炎性病变,常导致种植修复早期失败。其病因多而复杂,术前评估及术中操作因素至关重要,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变发展,提高种植体存留率。本文就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定义、患病率、病因、临床表现及分类、治疗方案及预后等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舌骨大角综合征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方昌, 李晨曦, 帕热克江·帕塔尔, 龚忠诚
    2025 (5):  532-536.  doi: 10.19438/j.cjoms.2025.05.017
    摘要 ( 14 )   PDF(1365KB) ( 10 )  
    舌骨大角综合征是由茎突舌骨韧带连接处舌骨大角的结构异常引起的一种头颈部疼痛,偶尔伴有咔嗒声。本文报告1例较为罕见的以舌根深部间歇性溃疡出血为主诉症状的舌骨大角综合征患者,详述其临床表现和一期手术治疗过程,并对该病的解剖生理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回顾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