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研究
    新型双层骨引导再生壳聚糖膜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陈琦, 万光勇, 张善勇, 焦子先
    2015 (2):  97-104. 
    摘要 ( 438 )   HTML( 0)   PDF(3012KB) ( 267 )  
    目的: 通过比较新型双层壳聚糖膜和Bio-Gide膜对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评估其作为引导骨再生膜的可行性。方法: 双层壳聚糖膜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细胞对膜的黏附效果;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在3、7和10 d检测膜的细胞毒性;选择18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A、B、C组,在其颅骨中线两侧制作5 mm的极量骨缺损,左侧为实验侧,覆盖双层壳聚糖膜,右侧为对照侧覆盖Bio-Gide膜,分别于术后第2、4及8周时处死各组大鼠,通过大体观察、微计算机体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及组织学方法,评价2种膜修复骨缺损的效果。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MC3T3-E1细胞在双层壳聚糖膜上培养2 d后的扫描电镜照片,观察到细胞较好地粘附于多孔层上。第3、7及10天时,实验组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为114.49%、107.17%和98.73%,细胞毒性级别为0或1级,表明膜的细胞毒性轻微。2周时,Bio-Gide膜组的骨形成量(BV)和骨体积分数(BVF、BV/TV)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但在第4和8周时,2组的BV和BVF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新型双层壳聚糖的体外和体内生物学性能符合GBR技术的要求,具有作为GBR膜的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辐照对MC3T3-E1细胞TGF-β1和Smads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刘广龙, 刘忠龙, 付水霆, 胡海生, 何悦
    2015 (2):  105-109. 
    摘要 ( 275 )   HTML( 0)   PDF(719KB) ( 319 )  
    目的: 探讨放射线对成骨细胞系MC3T3-E1细胞增殖及TGF-β1和Smad3/P-Smad3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小鼠胚胎成骨细胞系MC3T3-E1为研究对象,4MV直线加速器为放射源,给予单一剂量8Gy照射。照射后以CCK-8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情况,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分别检测TGF-β1、Smad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并分别用2-ΔΔct法及光密度分析法分析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3.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次8Gy剂量照射的细胞组与对照组相比,生长速度明显减慢;Smad3及TGF-β1基因在照射后0.5 h,1 h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照射后1.5 h组Smad3及TGF-β1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P-Smad3、TGF-β1蛋白表达在第1天明显上调;第3天、第5天照射组与对照组差异逐渐减小。8Gy照射后第1天,P-Smad3蛋白表达量最高,TGF-β1蛋白表达量第3天最高。结论: 8Gy照射剂量可抑制MC3T3-E1细胞增殖,短时间内上调TGF-β1和Smad3/P-Smad3在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21 Waf1/Cip1蛋白在侧腭突MEE/MES消失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李泓钰, 张亚东, 董诗怡, 王伟财, 王剑宁, 汪淼, 黄洪章
    2015 (2):  110-116. 
    摘要 ( 375 )   HTML( 1)   PDF(5848KB) ( 395 )  
    目的: 探讨p21 Waf1/Cip1(p21)蛋白与调控p21的相关蛋白Jag1、Jag2、Notch1在正常胎鼠和腭裂模型侧腭突胚胎上皮,特别是胚胎腭中线上皮细胞、胚胎腭中线上皮带中的表达及变化,初步研究p21蛋白在胚胎腭中线上皮细胞、胚胎腭中线上皮带消失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组为全反式维A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建立的C57BL/6J胎鼠腭裂模型,对照组用同等剂量玉米油喂养孕鼠。在鼠孕期第13.5天(gestation day,GD13.5)、GD14.5、GD15.5、GD16.5解剖取得胎鼠腭突,吖啶橙染色观察腭突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21 与Jag1、Jag2、Notch1在胎鼠侧腭突上皮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Jag1、Jag2、Notch1、p21在各个时间点均呈阴性表达。在GD14.5、GD15.5,对照组Jag1、Jag2、Notch1、p21在胚胎腭中线上皮带细胞内均有阳性表达。在GD15.5,对照组胚胎腭中线上皮带消失,腭突基本融合;实验组则胚胎腭中线上皮细胞未消退,形成腭裂。在GD16.5, Jag1、Jag2、Notch1在侧腭突所有被覆上皮仍有阳性表达, p21仅在鼻腔侧有微弱阳性表达。结论: 在胎鼠侧腭突发育过程中,存在Jag1、Jag2、Notch1、p21特定时空的差异表达。结合前期试验,提示p21参与侧腭突上皮的凋亡与分化,尤其参与了ΔNp63在胚胎腭中线上皮细胞、胚胎腭中线上皮带消失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点阵Er:YAG激光照射兔口腔黏膜后的组织学变化
    田海锁, 蔺栋鹏, 赵天一, 于擘, 马秦
    2015 (2):  117-123. 
    摘要 ( 551 )   HTML( 2)   PDF(4089KB) ( 344 )  
    目的: 研究点阵Er:YAG激光照射口腔黏膜后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使用Er:YAG激光照射家兔口腔黏膜,应用H-E、Masson、弹性纤维染色方法,评估照射后1、2、4周黏膜上皮厚度、固有层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含量。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点阵Er:YAG照射后,黏膜损伤区仅限黏膜上皮内,3~7 d后完全愈合,不遗留色素及瘢痕,黏膜上皮厚度显著增加(P<0.05),固有层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含量显著增加(P<0.05)。点阵Er:YAG激光照射家兔口腔黏膜损伤小、愈合快,黏膜上皮重构,黏膜固有层胶原变性、收缩。结论: 点阵Er:YAG激光照射口腔黏膜后,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增生、重组,黏膜收紧,弹性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镜下上颌窦内提升术的实验研究
    郑吉驷, 邱瀚宣, 张善勇, 杨驰, 张瑛
    2015 (2):  124-128. 
    摘要 ( 384 )   HTML( 0)   PDF(1370KB) ( 268 )  
    目的: 介绍一种应用于Beagle犬的内镜辅助下上颌窦内提升术。方法: 随机挑选6只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改良内镜上颌窦内提升术,对照组则为冲击式内提升术。全部手术由2个安全指标(上颌窦黏膜穿孔、鼻出血)和3个效果指标(术中提升高度、移植骨体积、上颌窦内移植骨的前后位置)进行评价,利用SAS 9.0 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未出现上颌窦黏膜穿孔和鼻出血。实验组术中提升高度为(13.7±0.8) mm,对照组为(9.1±0.5) mm,2组差异显著(P=0.0001)。实验组移植骨量为(0.9±0.04) mL,对照组为(0.5±0.02) mL,2组差异显著(P=0.0001)。实验组前部移植骨体积较后部骨体积无显著差异(P=0.103),而对照组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02)。结论: 在内镜辅助下直视完成犬上颌窦内提升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快捷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关节窝植骨增加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窝假体稳定性的效果评价
    白果, 杨驰, 何冬梅, 张晓虎, 陈敏洁
    2015 (2):  129-133. 
    摘要 ( 346 )   HTML( 0)   PDF(1385KB) ( 479 )  
    目的: 为提高标准型人工颞下颌关节窝假体植入的稳定性,进行关节窝植骨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经计算机辅助测量设计并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8例患者,采用关节窝植骨代替关节窝骨磨削的方法进行手术技术改进,通过计算假体的骨接触面积,评价植骨法对提高关节窝假体植入稳定性的作用。植骨术后CT模拟测量评价假体骨接触面积变化,评价其稳定性,并利用SPSS 19.0软件包中的配对t检验评价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采用关节窝植骨法假体术中就位稳定,术后CT测量显示,关节窝假体的骨接触面积比磨骨法增加34.85%(P<0.05)。结论: 关节窝植骨可以显著提高人工关节窝假体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舌缺损的疗效评价
    何悦, 方早, 金淑芳, 张陈平, 张志愿
    2015 (2):  134-139. 
    摘要 ( 331 )   HTML( 0)   PDF(1624KB) ( 419 )  
    目的: 研究运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半舌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用于舌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9例舌癌患者,术前利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进行定位,术中运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行半舌缺损修复。对成功应用该皮瓣进行舌重建的8例患者,术后1个月以及3个月进行随访,评价舌部功能及供区状况。结果: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长,管径与颈部血管匹配,对供区损伤小,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重建舌丰满,术后语音及咀嚼功能良好,舌部感觉功能欠佳。供区功能良好,仅留存线性瘢痕,供区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可成为舌缺损修复重建的另一种选择,其供区隐蔽,损伤小,皮瓣厚度适合舌部缺损修复,术后患者语音及咀嚼功能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颌手术和间隔式骨移植重建严重萎缩颌骨的效果评价
    周苗, 海德克·特海登, 朴正国
    2015 (2):  140-146. 
    摘要 ( 571 )   HTML( 0)   PDF(1293KB) ( 365 )  
    目的: 评估正颌手术和间隔式骨移植重建严重萎缩颌骨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重度牙周炎所致颌骨严重萎缩患者,其中男5 例、女7 例,在颌骨重建后行牙种植义齿修复。对于严重萎缩的上颌骨,采用正颌手术和间隔式骨移植(Le Fort I 型截骨术+ 上颌窦提升+块状骨移植)进行重建。在严重萎缩的下颌骨,采用间隔式骨移植或附加块状骨移植进行重建。重建4~6个月后拆除钛板和钛钉,共植入122颗种植体。种植后4~6个月进行修复。应用临床和放射学检查等手段观察种植体愈合、骨结合情况和修复效果,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下颌骨高度和宽度得到较大提升。植入的种植体中,2颗在植入1个月时脱落,其余功能负载良好,存留率为98.36%。所有种植体均完成修复,修复后随访30~61个月,均负载正常。重建后患者的容貌和咀嚼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正颌手术联合间隔式骨移植是一种重建严重萎缩颌骨患者面容和牙颌功能的可靠方法。由于观察时间尚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术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对鼻气道形态和鼻阻力的影响
    聂萍, 陶丽, 唐艳梅, 赵彦惠, 王晓玲, 朱敏
    2015 (2):  147-150. 
    摘要 ( 452 )   HTML( 1)   PDF(970KB) ( 806 )  
    目的: 评价手术辅助上颌快速扩弓(surgically assisted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 SARME)对成人鼻腔容积及鼻阻力的影响。方法: 16例上颌横向发育不足,伴一侧或双侧后牙反牙合成人患者进行手术辅助上颌快速扩弓。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治疗前(T1)、扩弓保持3个月后(T2)拍摄螺旋CT,测量鼻腔宽度及鼻腔容积变化,并采用鼻声反射测量(AR)检查鼻腔最小横截面积及鼻阻力的改变。应用SPSS 16.0 软件包中的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T1)、扩弓保持3个月后(T2)鼻腔宽度、鼻腔最小横截面积、鼻腔容积和鼻阻力的改变。结果: 上颌快速扩弓后,鼻腔上部及中部宽度无显著变化(P>0.05),而鼻底宽度显著增加(P<0.01)。鼻腔容积及鼻腔最小横截面积显著增加(P<0.05),而鼻阻力显著减小(P<0.01)。结论: 手术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可对成人鼻气道形态产生影响,使鼻阻力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人颅下颌骨解剖测量分析
    焦子先, 郑吉驷, 刘欢, 邱瀚宣, 曹威, 张善勇, 杨驰
    2015 (2):  151-154. 
    摘要 ( 567 )   HTML( 0)   PDF(666KB) ( 549 )  
    目的: 应用三维CT对成人颞下颌关节解剖学数据进行初步测量分析,为标准型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无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受试者400例,应用螺旋CT扫描头颅骨(层厚0.625 mm,Dicom格式),利用Simplant Pro 11.04软件对颞下颌关节相关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应用SAS 8.0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三维重建头颅上测得颧弓宽度、颧弓弯曲弧度、关节窝内外径、关节窝前后径、关节窝前后斜面角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突前后斜面角度、髁突颈部宽度、下颌孔距下颌支后缘距离、下颌角距下牙槽神经距离等相关数据。结论: 颞下颌关节相关解剖数据的测量及分析结果,可为标准型全颞下颌关节假体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髁突囊内骨折软组织损伤分类及预后评价
    蔡怡华, 何冬梅, 杨驰, 饶坚, 董敏俊
    2015 (2):  155-160. 
    摘要 ( 627 )   HTML( 1)   PDF(1040KB) ( 532 )  
    目的: 分析髁突囊内骨折软组织损伤的类型和自然愈合情况。方法: 回顾2010—2013年收治的髁突囊内骨折(intracapsular condylar fracutre, ICF)自然愈合的患者,要求有受伤1周内及3个月以上冠状CT、MRI随访资料,利用MRI对软组织损伤进行分类和随访,包括关节盘的移位情况、下颌支残端有无关节盘覆盖、盘后区撕裂和改建情况、关节囊外侧损伤、关节腔积液等,分析软组织损伤对ICF愈合的影响。结果: 12例患者的17侧髁突纳入研究。软组织损伤类型中,关节盘随髁突骨折块前移位17侧,占100%;下颌支残端有关节盘覆盖10侧,占58.8%,下颌支残端无关节盘覆盖7侧,占41.2%;盘后区撕裂11侧,占64.7%;关节囊破裂7侧,占41.2%;关节腔积液17侧,占100%。随访MRI显示,17侧关节盘位置与受伤时比较无改变;髁突表面均有新骨形成17侧,占100%;关节盘后区以增厚改建为主15侧,占88.2%;2例出现盘后区类骨样变伴撕裂,占11.8%;7侧关节囊损伤均修复;关节腔积液6侧完全吸收(35.3%)。结论: ICF软组织损伤类型有关节盘随髁突骨折块移位,盘后区撕裂,关节囊破裂和关节腔积液等。愈合方式以盘后区增厚改建、髁突表面新骨形成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口腔颌面-头颈部眶外巨细胞血管纤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蒋建磊, 代天国, 田卓炜, 王丽珍, 何悦
    2015 (2):  161-166. 
    摘要 ( 676 )   HTML( 0)   PDF(1940KB) ( 522 )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头颈部眶外巨细胞血管纤维瘤(extra-orbital giant cell angiofibroma,EO-GCA)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整理Pubmed数据库中已报道的12例口腔颌面-头颈部EO-GCA文献资料,并结合我院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24~84岁,平均43.5岁。肿瘤多数生长缓慢,大小与发生部位有关。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短梭形,以富含血管和多核巨细胞为特征。免疫组织化学CD34及vimentin等间叶组织标志物呈阳性。临床极易误诊,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学检查,手术完整切除后复发少见。结论: 口腔颌面-头颈部EO-GCA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临床易误诊,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婴儿腮腺成涎细胞瘤手术治疗的初步探讨
    王友元, 张大明, 范松, 王磊, 黄志权, 杨朝晖, 李劲松, 陈伟良
    2015 (2):  167-170. 
    摘要 ( 398 )   HTML( 0)   PDF(898KB) ( 299 )  
    目的: 评价婴儿腮腺成涎细胞瘤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行手术治疗的3例婴儿腮腺成涎细胞瘤,肿瘤大小为5 cm×4 cm~8 cm×5 cm,肿瘤可完整切除并保存面神经。结果: 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并发症,中位随访期为3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手术治疗婴儿腮腺成涎细胞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部坏死性筋膜炎外科引流与清创的效果评价
    陈书军, 韩小宪, 计宁, 肖剑锐, 陈宇轩, 魏晓总, 林雪梅, 陈双民
    2015 (2):  171-174. 
    摘要 ( 606 )   HTML( 0)   PDF(685KB) ( 560 )  
    目的: 探讨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外科引流与清创方法。方法: 收集解放军第252医院2008年1月—2014年4月期间诊断为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共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所有患者急诊在全麻下行颈部感染切开引流。术后采用CT复查,明确疾病控制或进展情况,必要时再次手术切开和清创。分析手术切口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结果: 12例患者中,2例采用改良颈部“T”形切口,其余采用颈部横形切口。1例后纵隔脓肿采用经胸纵隔引流切口。1例并发高位咽后间隙感染,经颈部切开的同时,采用咽后壁切口。9例患者单次切开后病情即趋于稳定、好转,最短5 d,最长8 d出现大量坏死筋膜脱落。另外3例分别接受2次、3次和4次手术。12例患者死亡3例,死亡率为25.0%。结论: 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进展迅速、高致死率的感染性疾病。手术切开引流和清创是控制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颈部横行切口可以充分暴露各颈部间隙,应根据病情进展,适时再次手术切开和清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询证医学
    头颈部手术后谵妄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陈佳伟, 黄燕, 徐辉, 姜虹
    2015 (2):  175-181. 
    摘要 ( 417 )   HTML( 0)   PDF(1134KB) ( 270 )  
    目的: 分析头颈部手术后谵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预防术后谵妄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ISI Web of Knowledge、Google scholar、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查找关于头颈部手术后谵妄危险因素的文献,截止日期为2014年1月。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关于头颈部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共有1664例患者行头颈部手术,谵妄组237例,非谵妄组1427例。研究结果表明,年龄(WMD:5.70,95% CI:1.96-9.43,P<0.001)、性别(OR:1.51,95% CI:1.07-2.12,P<0.05)、独居(OR:2.22,95% CI:1.42-3.48,P<0.001)、术前精神疾病(OR:2.57,95% CI:1.60-4.15,P<0.05)、酗酒(OR:1.74,95% CI:1.79-2.54,P<0.05)及手术麻醉时间(WMD:63.93,95% CI:9.47-118.38,P<0.05)等6项为头颈部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相关因素;而与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游离皮瓣修复、气管切开、术后制动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患者年龄、性别、独居、术前精神疾病、酗酒及手术麻醉时间等6项为头颈部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长非编码RNA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冯玉环, 李劲松
    2015 (2):  182-186. 
    摘要 ( 435 )   HTML( 3)   PDF(529KB) ( 757 )  
    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大小在200bp~100kbp之间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LncRNAs参与表观遗传修饰,在基因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进行调控,在头颈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lncRNAs或可作为肿瘤早期诊断及患者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就与头颈部恶性肿瘤有关的lncRNAs 的特征、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等进行简要综述,为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水乙醇介入治疗头颈部囊性病变的临床应用现状
    韩一峰, 范新东
    2015 (2):  187-189. 
    摘要 ( 363 )   HTML( 0)   PDF(418KB) ( 493 )  
    无水乙醇介入治疗在头颈部许多疾病治疗方面都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选择好适应证能够提高治愈率。无水乙醇介入治疗虽是一种微创、相对安全的方法,但治疗仍存在风险。本文就无水乙醇在治疗头颈部囊性淋巴管畸形、静脉畸形、动脉瘤样骨囊肿等囊性病变方面的临床进展、具体技术要点、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防治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软腭原发性非特异透明细胞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徐乙娜, 杨朝晖, 张大明, 王友元, 陈伟良
    2015 (2):  190-192. 
    摘要 ( 446 )   HTML( 2)   PDF(708KB) ( 266 )  
    报告1例软腭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效果并复习相关文献。18岁女性患者,右上软腭处出现肿物,行“右上软腭区肿物扩大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随访1年未见复发。腺源性非特异透明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症状不明显,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必要时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与其他含透明细胞的肿瘤如黏液表皮样癌等相鉴别,以扩大切除治疗为主,预后较其他唾液腺肿瘤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