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1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2-1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婴幼儿血管瘤药物治疗概述
    郑家伟, 马坤宁, 张凌
    2014 (1):  1-6. 
    摘要 ( 538 )   HTML( 5)   PDF(893KB) ( 927 )  
    婴幼儿血管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往往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外观和心理造成影响。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激光和手术3大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平阳霉素、α干扰素、咪喹莫特等,对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也可采用长春新碱等化疗药物治疗。本文简述了各种药物,尤其是β受体阻滞剂的特性及在婴幼儿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生长期兔髁突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黄林剑, 张秀丽, 李妙然, 李辉, 邓亚伟, 蔡协艺
    2014 (1):  7-12. 
    摘要 ( 394 )   HTML( 0)   PDF(2120KB) ( 407 )  
    目的 建立髁突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 分离4周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髁突软骨,采用胰酶和胶原酶联合消化方法收集4 h和12 h 2个时间点的髁突软骨细胞,连续体外培养并传代至P10。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甲苯胺蓝、阿利新蓝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髁突软骨细胞进行鉴定;利用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通过Western 免疫印迹分析细胞Ⅱ型胶原、Ⅹ型胶原和SOX9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Western 印迹条带灰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兔髁突软骨细胞体积较大,呈纺锤形或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细胞爬片染色结果为阳性。随着细胞传代“成纤维样”细胞比例逐渐加重,P2代之前的细胞形态差异较小。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兔髁突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符合经典的S形生长曲线。Western 印迹结果表明,4h和12 h所收髁突软骨细胞Ⅱ型胶原、Ⅹ型胶原和SOX9表达无显著差异。 结论 使用本方法培养兔髁突软骨细胞简单有效。髁突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存在去分化现象,但P2代以内的髁突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相对稳定,适合用于后期实验研究,P3代以后的髁突软骨细胞逐渐丧失原有细胞的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羊颞下颌关节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评价
    李凌志, 王丽珍, 何冬梅, 杨驰
    2014 (1):  13-19. 
    摘要 ( 523 )   HTML( 1)   PDF(1021KB) ( 640 )  
    目的: 建立山羊颞下颌关节损伤模型,比较不同损伤类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模拟临床损伤类型,16只成年山羊双侧关节随机分为4组。DD组:剪断关节盘后附着,牵引向前,固定于冠突根部,形成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CCD组:磨除髁突外侧1/3软骨,造成髁突软骨损伤;DD+CCD组:形成关节盘前移位+髁突软骨损伤。C组: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周和1个月观察3种损伤类型的大体及组织学改变。对髁突软骨进行组织学评分,采用SPSS17.0软件包比较4组之间的差异。结果:DD+CCD组,2周和1个月时见囊内纤维性黏连,剩余软骨粗糙;镜下见剩余软骨结构紊乱,蛋白多糖降解。1个月时,软骨剥脱及囊内纤维黏连加重。DD组,2周和1个月时剩余髁突软骨结构紊乱,纤维带完整,少量血管再生;蛋白多糖少量降解。CCD组,2周和1个月时缺损区与关节盘发生黏连;剩余软骨结构和蛋白多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基本正常。各组之间比较,软骨退行性变程度1个月时比2周时更严重,统计评分按严重程度分别为DD+CCD组(11.75±0.75)、DD组(8.75±0.25)、CCD组(1.75±0.85)和C组(0.00±0.00),各组之间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手术成功建立了3种山羊TMJ损伤模型,其中,DD+CCD组对关节软骨的破坏最严重,DD次之,CCD最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兔血管化面神经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朱云, 刘胜文, 李光辉, 田臻, 张陈平, 杨雯君
    2014 (1):  20-24. 
    摘要 ( 293 )   HTML( 0)   PDF(1258KB) ( 303 )  
    目的: 介绍一种兔血管化面神经移植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方法:选用15只新西兰白兔,带动静脉血管蒂的耳大神经移植组6只,行血管化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游离耳大神经移植组6只,行游离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空白组3只,面神经缺损后不行修复。术后第1、4个月,分别观察兔面部形态的变化,术后4个月行面神经电生理检测,处死后取面神经移植段标本作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面神经移植术后,兔手术侧上唇形态及功能均有一定恢复,血管化神经移植组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在神经移植段内均可见轴突再生,良好的血供促进轴突再生。结论:本实验提供了一种操作容易、稳定可靠的兔血管化面神经移植模型,对面神经移植修复的研究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国内42家医疗机构腭裂术后语音治疗现状调查
    杨阳, 蒋莉萍, 刘琼, 王国民
    2014 (1):  25-29. 
    摘要 ( 452 )   HTML( 2)   PDF(674KB) ( 306 )  
    目的: 探讨国内腭裂术后语音治疗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针对来自28个省42家医疗机构的语音治疗师发放调查问卷,汇总问卷结果,统计各医疗机构语音门诊成立情况及语音设备配置,各语音师培训经历及执业资格,各语音门诊语音治疗现况等相关数据。结果:42家医疗机构均设置唇腭裂病房,共有语音治疗室36家,其中75%成立时间小于5年,接诊量平均每周10人以下,语音设备不完善,单次收费较低,治疗周期低于20次,语音师中约2/3为护理人员,其余为外科医师兼任,培训方式主要为短期进修。结论:起步较晚,重视不足,尚未成立语音病理学科,缺乏系统化培训和相应职称,专业设备和语音随访体系有待完善,是我国在腭裂术后语音治疗方面的基本现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文摘
    国际文摘
    2014 (1):  29-29. 
    摘要 ( 269 )   HTML( 0)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改良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固定法在矫正面部不对称畸形中的初步应用
    黄立, 柳稚旭, 张雷, 沈舜尧, 王旭东
    2014 (1):  30-34. 
    摘要 ( 404 )   HTML( 1)   PDF(1071KB) ( 353 )  
    目的: 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SSRO)中保留凹陷侧近心端骨板联合双皮质螺钉固定法在矫正面部不对称畸形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7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正颌手术治疗的8例成年偏突颌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临床检查和三维CT检查,确定双侧咬肌区的不对称情况,术中常规行BSSRO和(或)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术。在下颌骨旋转后退后,肥大侧去除近心端多余骨板行4孔小钛板固定,凹陷侧保留近心端多余骨板用双皮质螺钉固定。术后3个月检查患者面部对称性的改善情况,并通过正位片测量、计算患者手术前、后两侧结构的对称性,评估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SPSS 20.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8例患者的面部不对称性均得到很好改善,未出现钛钉脱落、骨块移位和复发等情况。手术前、后患者面部对称性相关指标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SSRO中保留凹陷侧近心端骨板联合双皮质螺钉固定法能更有效地矫正面部不对称畸形,可安全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在唾液腺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陈垂史, 黄志权, 李海刚
    2014 (1):  35-38. 
    摘要 ( 339 )   HTML( 0)   PDF(1672KB) ( 233 )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strocyte elevated gene-1,AEG-1)在唾液腺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唾液腺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恶性肿瘤(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组织中AEG-1的表达,探讨AEG-1的表达与唾液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选取同期15例非肿瘤手术切除的正常唾液腺组织作为对照。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组织中AEG-1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织(P=0.001),恶性肿瘤组AEG-1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织(P=0.033),晚期恶性肿瘤(T3+T4)AEG-1阳性率显著高于早期肿瘤(T1+T2)(P=0.035)。结论:AEG-1可能在唾液腺肿瘤的发生和恶变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导致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成人髁突骨折类型分析
    蔡怡华, 陆川, 何冬梅*, 杨驰*
    2014 (1):  39-44. 
    摘要 ( 397 )   HTML( 5)  
    目的: 回顾分析导致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成人髁突骨折类型。方法:回顾口腔外科关节组2010—2012年收治的由髁突骨折保守治疗导致颞下颌关节强直,从损伤到发生强直有完整CT资料的成人病例,按照下颌支残端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将髁突骨折分为3级,0级为下颌支残端位于关节窝内,与之无接触;1级为下颌支残端位于关节窝内,与之有接触;2级为下颌支残端外上方脱位出关节窝。结合髁突骨折类型、骨折块移位程度和关节盘的位置、下颌骨其他部位骨折情况等,分析关节强直形成的原因。结果:13例(24侧)导致关节强直病例的髁突骨折有完整的CT资料,导致关节强直的髁突骨折类型均为囊内骨折,其中B型占70%。下颌支残端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中,0级0侧;1级10侧,占41.7%;2级14侧,占58.3%。0级和1级的关节盘均伴髁突骨折块移位,后外侧带断裂。形成关节强直的髁突骨折中,77%伴颏部骨折,导致牙弓增宽。结论:下颌支残端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对于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其中0级不易引起关节强直;1级较容易引起关节强直,是手术的相对适应证;2级最容易引起关节强直,是手术的绝对适应证。其他危险因素还有髁突囊内B型骨折和合并牙弓增宽的下颌骨骨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导板在下颌骨良性病变截骨并保存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
    黄栋, 何冬梅, 杨驰, 陈敏洁, 袁建兵, 白果, 陈琢之
    2014 (1):  45-50. 
    摘要 ( 509 )   HTML( 0)   PDF(2284KB) ( 916 )  
    目的: 探讨数字化导板在保存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的下颌骨良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下颌支骨化纤维瘤病1例,ProPlan CMF 1.3软件处理CT数据,标记患侧下牙槽神经管,并于其下方2 mm设计截骨线。制作相应数字化导板,指导术中截骨并分离神经;利用反求技术制作定位导板,定位预制的重建钛板。术后CT评价面部对称性与截骨的准确性,同时检测双侧颏部皮肤感觉、下颌牙牙髓活力,以评价神经功能。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导板截除病变彻底,术中完整剥离并保存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术后随访示面形对称,患侧下唇感觉存在,患侧下颌牙牙髓活力与健侧无显著差异。结论:数字化导板可帮助实现下颌骨良性病变的彻底切除、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的保存和同期肋骨移植颌骨重建,是功能性外科的有力辅助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血压拔牙患者控制性降压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
    侯锐*, 吴芳, 何黎升*, 张林林, 刘卓
    2014 (1):  51-55. 
    摘要 ( 441 )   HTML( 0)   PDF(864KB) ( 405 )  
    目的: 比较高血压患者拔牙术前口服不同药物控制性降压前、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探讨有效控制患者围术期血压的用药方法。方法:对90例高血压拔牙患者随机使用不同药物,即安定、硝苯地平或安定及硝苯地平联合应用,术前进行药物控制性降压,记录拔牙前、后血压、心率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不同药物的降压效果及拔牙复杂程度、拔牙时间对血压、心率的影响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经药物控制性降压后,高血压患者拔牙期间血压、心率较平稳,安定与硝苯地平联合应用的降压有效率最高(96.7%)。拔牙难度和拔牙时间对单纯应用安定及安定与硝苯地平联合应用组患者拔牙期血压的变化影响较小,而对单纯应用硝苯地平组患者影响大,但对各组心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术前药物控制性降压能够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联合用药能更好地提高高血压患者拔牙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改良型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重建小型舌鳞癌切除术后缺损
    周瑜, 叶茂昌, 李容新, 王来平
    2014 (1):  56-60. 
    摘要 ( 395 )   HTML( 0)   PDF(1095KB) ( 342 )  
    目的: 研究应用改良C型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H-ADM)修复重建“<25 mm×25 mm仅侵及黏膜下或肌浅层”的小型舌鳞癌切除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8—2011年间按入选标准收治的应用C型H-ADM修复重建小型舌癌切除遗留的舌组织缺损64例,全部以C型H-ADM覆盖创面,以拉网打包严密固定,观察拆包当天,第1、2、7、14、28天的近期疗效和3、6、12个月中期缺损创面的上皮黏膜化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拆包当天即出现缺损创面的愈合过程,作为愈合过程最重要的特征是H-ADM降解后遗留的类黏液状伪膜,在1周内达到高峰,以后随时间下降,在2个月时已完全消除,此时创面已为界限模糊、稍有萎缩、光滑平坦的组织覆盖。结论:H-ADM对小型舌癌切除后遗留的缺损创面有明显促进愈合作用,局部以凡士林外裹碘仿纱条加压包扎,具有一定益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去上皮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颏下岛状瓣修复上颌术后缺损
    赵新*, 伍虹*, 陈伟良, 王建广, 张翠翠, 潘朝斌, 黄志权, 赵小朋
    2014 (1):  61-64. 
    摘要 ( 349 )   HTML( 0)   PDF(929KB) ( 329 )  
    目的: 探讨去上皮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颏下岛状瓣对上颌骨术后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自2007年3月-2009年1月应用去上皮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颏下岛状瓣修复上颌骨术后缺损病例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10例诊断为上颌牙龈鳞状细胞癌,其余3例诊断为硬腭鳞状细胞癌。依据Brown等提出的上颌骨缺损分类法,术后缺损为2a型,用以同期修复的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瓣长度约8~10 cm,宽度约4~5 cm。结果: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瓣的存活率为92.3%(12/13),未见供区并发症及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随访8~24个月,1例原发灶复发后死亡,2例颈淋巴结复发。结论:去上皮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颏下岛状瓣具有安全、简单、易于改良等优点,适用于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术后上颌骨缺损修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塞来昔布用于下颌阻生牙拔除术后镇痛的疗效评价
    王飞, 宇文婷, 梁衍灿, 程慧琳, 焦九阳, 鲁颖娟, 陈伟良
    2014 (1):  65-68. 
    摘要 ( 1118 )   HTML( 1)   PDF(566KB) ( 326 )  
    目的: 评价塞来昔布对下颌阻生牙拔除术后急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90例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塞来昔布组、布洛芬组、安慰剂组,每组30例。拔牙4 h后,分别给予塞来昔布400 mg、布洛芬400 mg、维生素C 100 mg。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患者拔牙4 h后、服药24 h内的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利用SPSS 13.0软件包,通过χ2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2种药物的镇痛效果有无显著差异。 结果:塞来昔布组、布洛芬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在镇痛药起效时间、疼痛强度差值(PID)、疼痛缓解程度(PAR)、总疼痛强度差(SPID)、疼痛缓解总和(TOPPAR)、整体评价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塞来昔布组与布洛芬组相比,镇痛效果基本相同,仅服药12 h后两者的PID有显著差异(P<0.05)。服药24 h内,在镇痛起效时间、PAR、SPID、TOPPAR、整体评价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塞来昔布对下颌阻生牙拔除术后中、重度急性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面部不对称的特征
    谢千阳, 马志贵, 杨驰, 蔡协艺
    2014 (1):  69-73. 
    摘要 ( 715 )   HTML( 5)   PDF(612KB) ( 520 )  
    目的: 研究青少年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面部不对称畸形的特点及其与盘前移位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磁共振确诊为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10~20岁青少年单侧盘前移位连续病例,进行X线头颅定位正位片检查并测量,采用SPSS 18.0软件包,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左侧移位组和右侧移位组下颌骨(颏部、下颌角、髁突)、上颌骨(前鼻棘、颧牙槽嵴)和牙列(上、下牙列中点)不对称的特点。结果:105例10~20岁(平均16.76岁)青少年单侧盘前移位患者中,下颌偏斜患者67例(63.81%)。单侧盘前移位患者移位侧下颌骨垂直向高度不足,下颌角离散度增大,颏中线和上、下颌牙列中线向移位侧偏斜(P<0.05)。左侧盘前移位患者上颌骨未见显著不对称(P>0.05),右侧盘前移位患者上颌骨显著不对称(P<0.05)。结论:青少年单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表现出明显的面部不对称,且与单侧盘前移位患病侧紧密相关。面部不对称以下颌骨最为明显,表现为颏部偏向移位侧,以及下颌骨整体向移位侧旋转;上颌骨则表现出移位侧垂直向发育受影响的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合并多发伤的口腔颌面骨折47例救治体会
    王兵, 姜国明, 韩培辉
    2014 (1):  74-76. 
    摘要 ( 378 )   HTML( 1)   PDF(466KB) ( 462 )  
    目的: 观察合并多发伤的口腔颌面骨折的救治效果。方法:对47例合并多发伤的口腔颌面骨折患者,在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与相关专科合作,处理颅脑外伤、胸腹外伤、骨盆或长骨骨折等多发伤。处理口腔颌面骨折的重点是在骨折复位后以微型钛板作坚固内固定,辅以颌间固定,坚持术后功能锻炼。结果:47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口腔颌面外伤治愈率为95.74%。结论:合并多发伤的口腔颌面骨折应根据伤情和严重程度决定救治次序,针对不同类型颌面骨折,选择合适的微型钛板作坚固内固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釉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梁军, 郑伟欣, 吴振婵, 游云华
    2014 (1):  77-81. 
    摘要 ( 730 )   HTML( 7)   PDF(1582KB) ( 626 )  
    目的: 分析总结成釉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例成釉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和回顾分析相关中、英文文献。结果: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文献30篇, 包括成组病例分析3篇, 个案报道27篇, 共计61例。结论:成釉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牙源性上皮性恶性肿瘤,无明显性别差异,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明确诊断需依据病理和免疫组化。其侵袭性强,首选手术治疗,预后一般,需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影像学技术在术前评估穿支皮瓣血供构型中的价值
    黄健, 孙坚
    2014 (1):  82-86. 
    摘要 ( 366 )   HTML( 0)   PDF(615KB) ( 321 )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穿支皮瓣概念以来,采用穿支皮瓣修复各类复合组织缺损已经成为外科修复的新潮流。与传统的肌皮瓣相比,穿支皮瓣的制备避免了不必要的肌肉切取,大大降低了供区损伤和并发症。然而,穿支血管管径细小,血管走行、数目变异较大,往往会增加穿支皮瓣的制备难度。术前影像学评估穿支皮瓣的血供构型,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减少手术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系统回顾各种影像学技术在穿支血管血供构型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优缺点,主要包括手执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A、MRA以及影像学技术引导的立体定向导航技术等,为修复重建外科医师术前选择不同影像学技术评估穿支血管的血供构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区种植修复的软组织稳定性研究进展
    史俊宇, 赖红昌
    2014 (1):  87-90. 
    摘要 ( 339 )   HTML( 0)   PDF(442KB) ( 372 )  
    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稳定性的客观评价指标,并对美学区种植修复的软组织稳定性和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对软组织稳定性的影响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董瑞, 陶冶, 胡敏, 陈鹏, 王高飞, 令狐大科
    2014 (1):  91-94. 
    摘要 ( 359 )   HTML( 0)   PDF(814KB) ( 569 )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PNST)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恶性肿瘤,头颈部尤为少见。本文报告1例口腔颌面部MPNST患者,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MPNST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导致拔牙后出血1例报告
    杜猛, 张晔
    2014 (1):  95-97. 
    摘要 ( 485 )   HTML( 0)   PDF(276KB) ( 346 )  
    凝血因子Ⅺ(factor Ⅺ,FⅪ)缺陷症是一种遗传性出血病。FⅪ缺乏可引起凝血酶缺乏、纤溶亢进,从而引起出血增多。FⅪ缺陷症患者出血多发生于口腔、鼻腔黏膜等纤溶活性较高的部位,出血常与创伤及手术有关。本文报告1例中日友好医院近期诊治的病例,患者拔牙术后术区反复出血,给予碘仿砂条填塞方法止血控制病情,最终血液检查确诊患者罹患凝血因子Ⅺ缺陷症,通过血浆输入治疗,最终止血成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