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经典Wnt信号通路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加载牵张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通过自行研制的细胞加载装置,对BMSCs施加机械张应力刺激。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与Western印迹检测Wnt3A、β-catenin与Lef-1的表达,同时检测BMSCs细胞增殖及骨向分化转录因子Runx2与成骨因子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情况。所得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在牵张力刺激下,经典Wnt信号通路的3个关键分子Wnt3A、β-catenin与Lef-1基因表达显著增强(P<0.05)。BMSCs的增殖、Runx2 表达以及ALP活性也在加力后增强(P<0.05)。结论:张应力加载激活了经典Wnt信号通路,并刺激BMSCs增殖与骨向分化,提示Wnt/β-catenin参与了牵张成骨的分子调控过程。
目的:将ERK/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苯乙酸钠(NaPA)作用于PLAG1转基因小鼠唾液腺肿瘤,观察其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30只肿瘤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NaPA最大非致死剂量、一半最大剂量及同体积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收集肿瘤组织,观察其病理学特征并通过转录和翻译水平检测MAPK相关基因ERK1/2、ph-ERK1/2、cyclin D1的表达量,利用SPSS 19.0软件包对3组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NaPA处理过的小鼠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且细胞无异常核分裂像,性质趋于良性。MAPK相关基因磷酸化ERK1/2、cyclin D1蛋白水平表达量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非磷酸化ERK1/2的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aPA可以通过抑制ERK/MAPK通路阻碍唾液腺肿瘤的生长,使细胞增殖减少,有望用于唾液腺肿瘤的药物治疗。
目的:观察转染RECK基因对人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M)细胞株hTERT+-AM的MMPs表达及细胞侵袭力的影响。方法:利用RECK基因慢病毒载体Lenti-RECK-eGFP/puro转染hTERT+-AM细胞株,Puro筛选和镜下挑单克隆纯化细胞。CCK-8检测细胞活性,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qRT-PCR检测细胞中RECK的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细胞中RECK、MMP-2、MMP-9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转染RECK基因后,hTERT+-AM细胞中RECK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均<0.01),细胞活性无显著变化(P均>0.05),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P均<0.01),MMP-2、MMP-9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RECK基因参与人成釉细胞瘤局部侵袭的调节,过表达RECK基因后, MMP-2、MMP-9下调,抑制AM细胞迁移和侵袭,RECK有望成为人成釉细胞瘤侵袭防治的新靶点。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盘锚固术中游离脂肪瓣的影像学变化及组织学转归。方法:选取3个月龄小型猪6只,术前拍摄TMJ MRI,将左侧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关节盘前附着松解,并切取耳前区脂肪瓣,移植到TMJ松解后的间隙内。右侧作为对照组,只进行关节盘前附着松解。术后即刻、3、6个月分别拍摄TMJ MRI,观察脂肪组织的影像学变化。术后3、6个月各处死动物3只,取脂肪标本,测量脂肪组织的体积,并进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变化。结果:MRI示移植的脂肪组织在术后3个月、6个月信号逐渐减弱,脂肪瓣体积在术后3个月减少到67.7%,术后6个月减少为42.6%。HE染色示术后3个月脂肪组织呈现慢性炎症反应,术后6个月可见新的脂肪小叶形成,小叶间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结论:游离脂肪瓣移植6个月后,脂肪瓣部分存活,体积稳定,为TMJ外科临床应用游离脂肪瓣提供了理论支持。
目的:研究构建病理状态下的颞下颌关节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探讨不可复关节盘前移位后颞下颌关节系统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利用CT和MRI扫描,通过Mimics和Geomagic软件平台,构建病理状态下的颞下颌关节系统三维模型,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力学分析。结果:建立了包括上、下颌骨,关节窝、全牙列及关节盘的颞下颌关节系统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力学分析显示,正常关节盘的应力集中在中带外侧部,应力分布较均匀,而当关节盘前移位时,关节盘的中带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容易引起该部位关节盘变薄或穿孔;髁突表面应力主要分布在前斜面,而当关节盘前移位时,髁突受力增大,提示该部位易发生退行性变。结论:利用CT和MRI,能够实现对病理状态下的颞下颌关节系统的三维重建,且关节盘移位侧的关节盘、髁突应力峰值均大于正常侧关节。
目的: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肺耐药相关蛋白(LRP)、拓扑异构酶Ⅱβ(TOPOⅡβ)和B细胞淋巴瘤2(BCL2)是公认的肿瘤化疗耐药相关蛋白。本研究主要评估这些耐药相关蛋白在舌鳞癌临床标本和体外化疗耐药模型中的表达差异,以及与舌鳞癌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5例舌鳞癌标本中MRP1、LRP、TOPOⅡβ和BCL2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采用顺铂逐步诱导SCC15细胞建立体外化疗耐药模型,MTT法检测细胞药敏性改变,免疫荧光检测耐药蛋白的表达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临床标本与舌鳞癌细胞中耐药蛋白的表达差异。应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 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舌鳞癌组织中MRP1、LRP和BCL2高表达,而TOPOⅡβ的表达低于癌旁非肿瘤上皮组织(P<0.05);MRP1和TOPOⅡβ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相关,LRP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SCC15/CDDP耐药细胞株中,MRP1、LRP和BCL2的表达高于舌鳞癌组织,而TOPOⅡβ的表达显著低于舌鳞癌组织。结论:舌鳞癌标本中MRP1、LRP、BCL2的高表达和TOPOⅡβ的低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和化疗耐药相关,提示舌鳞癌患者中存在原发性耐药现象。
目的:建立稳定的皮下种植性裸鼠人头颈鳞癌模型。方法:取107个对数期的PCI-37B细胞,种植于BALB/c裸鼠皮下。待成瘤后,从裸鼠体重、大体形态,肿瘤生长情况,病理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形成的潜伏期约15 d,实验组14只裸鼠成瘤13只,肿瘤成功率为92.8%。种植肿瘤组裸鼠体重较正常对照裸鼠明显减轻,肿瘤生长迅速,病理学检查有明显的细胞异形性。结论:成功建立了裸鼠皮下种植性头颈鳞癌模型。本模型具有在短期内易建立、稳定、重复性好、成癌率高等特点,为人头颈鳞癌的生物学、治疗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目的:总结分析妊娠期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探索预防手段。方法:通过回顾分析2006年12月—2011年7月收治的15例妊娠期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妊娠期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8.6岁,孕周平均24.9周。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口外切开排脓,每天换药,全身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患者平均换药天数为14 d,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为8 d。治愈后分娩,其中1例早产,其余均足月产;7例人工分娩,8例自然分娩。新生儿各项指标均正常,新生儿指数平均为9.4,平均出生体重为3193 g。结论:妊娠期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应早期诊断,早期对感染区切开引流。及时适当的处理,对妊娠结局和母婴健康无影响。
目的:回顾分析颅颌面部骨折引起外耳道出血的原因和比例。方法:回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及神经外科2006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颅颌面部骨折病例,按照颅底骨折、面中部骨折和下颌骨骨折进行分类,统计外耳道出血的发生率,并通过CT分析其原因。应用SAS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73例颅颌面骨折中,外耳道出血43例53侧,其中19侧由单纯颅底骨折引起,占35.8%;26侧由下颌骨髁突骨折引起,占49.1%(92.3%为囊内骨折引起);无髁突骨折的下颌骨骨折7侧,占13.2%;单纯面中部骨折1侧,占1.9%。除颅底骨折外,其余颌面部骨折引起外耳道出血的原因均是外耳道前壁骨折。结论:颅颌面部骨折引起外耳道出血的原因中,髁突骨折占首位,以囊内骨折为主。
目的:评价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2年9月,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53例血管瘤患儿,从0.5 mg/(kg·d)开始,逐渐加大剂量至2 mg/(kg·d),连续服用,总疗程为2.75~5.75个月。随访7个月,观察并记录血管瘤的颜色、大小,患儿的不良反应,有无反弹。采用SPSS17.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 d后,100%的血管瘤颜色变淡;治疗2周后,25.9%的血管瘤直径缩小75%。疗效评价Ⅰ级(差)3例,Ⅱ级(中)18例,Ⅲ级(好)19例,Ⅳ级(优)13例。不同年龄、部位、类型的血管瘤疗效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
目的:应用自体游离硬腭黏膜移植,进行种植体周附着龈增量,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1例种植术后种植体周附着龈严重不足患者,在种植术后1个月行自体游离硬腭黏膜移植,术后6个月测量附着龈宽度增加量。采用SPSS11.5软件包中的配对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的附着龈宽度值变化。结果:种植体周附着龈宽度术后6个月平均增加量为(3.77±0.43)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自体游离硬腭黏膜移植是种植体周附着龈增量的有效方法。
中国大陆正颌患者的求诊动机分析
目的:研究中国骨性畸形患者寻求正颌手术的真实动机,并与国际相关研究比较,分析中国正颌患者的求诊特点。方法:400例中国大陆正颌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患者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经过正颌-正畸联合会诊,确诊为骨性错?畸形,需要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他们在安静、无打扰的环境中完成了问卷。利用SPSS 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体而言,改善面部外观(77.5%)、改善咬合(65%)和提高自信心(62.75%)是中国正颌患者的主要就诊动机。在男性患者中,改善咬合功能动机的比率是80.47%;改善面部外观占75.74%;提高自信心的比率为65.68%。在女性患者,78.79%要求改善面形,而要求改善自信心和要求改善牙外观的比例分别为60.61%、58.01%。结论:中国正颌患者的主要就诊动机是改善面形,改善咬合功能,提高自信心。男性患者对功能改善的要求比女性高,女性患者对美观的要求远高于功能方面。对中国正颌患者,提高自信心的动机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目的:探讨性格因素对口腔颌面创伤患者心理干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暴露疗法、催眠等方式,对72例不同程度口腔颌面创伤住院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通过SCL-90症状自评清单对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前,口腔颌面创伤患者SCL-90因子得分普遍高于常模(P<0.001),干预后创伤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常模无显著差异。不同创伤严重等级患者心理干预效果差异显著(P< 0.001),性格因素对干预效果的影响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和偏执4个因子上差异显著。结论:心理干预的效果与性格因素有关,早期心理干预对内向性格类型的口腔颌面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外向性格类型的患者;创伤严重程度对心理干预的影响与性格因素有关。
目的:对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总结分析。方法:对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2000—2009年收治的1131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骨折原因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男女比例为3.52∶1,19~29岁组为好发年龄段(30.7%);无业患者人数最多(21.4%),交通事故伤占52.6%。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中,869例发生下颌骨骨折(76.8%),452例发生面中份骨折(40.0%)。伴发伤以眼损伤最为多见(18.5%),其次是四肢骨折(9.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处跌落导致下颌骨骨折的相对危险度最高(OR=3.119,P=0.009),低龄患者更容易发生下颌骨骨折(OR=1.021,P<0.001);机动车事故伤(OR=2.896,P<0.001)是面中份骨折的高危因素,而男性较女性易发面中份骨折(OR=1.431,P=0.025),患者年龄越大,发生面中份骨折的风险增加(OR=0.980,P<0.001)。结论:口腔颌面部骨折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发病原因有关。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术后发生的严重的长期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老年人。POCD常给患者带来长期和短期的影响,例如死亡率增加、康复延迟、并发症增多,严重时甚至影响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目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项研究表明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手术创伤诱导的炎症反应可能在POC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炎症反应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作用进行综述。
手术后引起的纤毛囊肿是一种极少见的术后并发症,在正颌外科术后的相关报道更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患者在接受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与颏成形手术后2年,出现下颌颏部膨隆,影像学检查显示为颏部囊性占位,手术刮除病灶并取出钛板,病理学检查显示囊壁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衬里,诊断为外科纤毛囊肿。回顾文献表明,正颌术后继发颌骨囊肿极为少见,其原因可能为术中上颌黏膜易位所致。
临床上同一患者身患2种不同恶性肿瘤的病例并不罕见,但2种恶性肿瘤均发生于头颈部的情况实属少见,本文报告1例鼻NK/T细胞淋巴瘤,经放化疗治愈,18年后再发左侧下颌下腺腺样囊性癌病例。该病例提示,患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需谨慎对待,恶性肿瘤虽有复发及转移的可能,但结合病史及体征,仍需多方面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