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5-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22 (3):  0-0. 
    摘要 ( 110 )   PDF(474KB) ( 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共识
    牙源性角化囊肿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刘冰, 何悦, 彭歆, 孙长伏, 韩正学, 吴煜农, 彭利伟, 赵熠, 陶谦, 韩新光, 李劲松, 苏彤, 李波, 张雷, 胡砚平, 陈传俊, 李一, 李铁军, 赵怡芳
    2022 (3):  209-218.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01
    摘要 ( 1951 )   PDF(1176KB) ( 916 )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 OKC)是常见的良性颌骨囊性病损, 其局部侵袭性生长行为及显著的术后复发倾向,不同于常见的其他类型的颌骨囊肿,而该疾病的命名、分类、疾病性质以及治疗方法选择仍存在争议。随着 OKC 的相关研究深入、治疗理念和外科技术的发展,使降低术后复发率、同时合理保存和重建患者口腔结构和功能这一治疗目标成为可能。为提高OKC的临床诊疗水平,需要对其诊断、治疗、随访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统一和规范。本专家共识汇集国内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建议和临床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 OKC 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治疗策略和随访等进行总结概括,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EGFR靶向药物对口腔癌疼痛缓解作用的机制探讨
    魏东亮, 李智, 鞠侯雨, 吴云腾, 郭伟, 任国欣
    2022 (3):  219-224.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02
    摘要 ( 1218 )   PDF(907KB) ( 367 )  
    目的: 探讨针对EGFR靶点的药物(厄洛替尼、尼妥珠单抗)是否影响实验动物的痛阈并初步分析其机制。方法: 正常小鼠分为2组(生理盐水,n=6;厄洛替尼,n=6),给药后1 h采用Von Frey纤维丝法、热板法、5%(中性)甲醛致痛实验比较2组动物的痛阈差异。选取正常裸鼠分为3组(Sham组+NS组,n=10;足底成瘤+NS组,n=10;足底成瘤+尼妥珠单抗组,n=10),分别检测造模前1 d,造模后1、5、7、10、14 d小鼠机械痛阈、热痛阈。14 d后解剖小鼠足爪,组织匀浆后以ELISA法检测IL-1β、IL-6等细胞因子浓度。采用Graphpad Prism软件包处理数据。结果: 注射厄洛替尼后,小鼠机械痛阈、热痛阈无明显变化。注射5%(中性)甲醛后,小鼠前相(0~10 min,P<0.01)、后相(10~60 min,P<0.01)舔咬时间显著减少。裸鼠足底成瘤后可诱发小鼠热痛敏、机械痛敏,尼妥珠单抗可提高成瘤小鼠的热痛阈(P<0.05)及机械痛阈值(P<0.05)。ELISA分析显示,尼妥珠单抗治疗组小鼠足爪组织中IL-1β、IL-6浓度较PBS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厄洛替尼可降低5%甲醛引发的小鼠疼痛;尼妥珠单抗可减少足底成瘤引发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其机制可能与局部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降低有关。EGFR靶向药物或可成为晚期癌痛患者良好的镇痛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槽骨再生正畸技术治疗成人错畸形伴原发性牙槽骨缺损的远期疗效评价
    王博, 于洪波, 夏韫晖, 房兵, 郭秋曼
    2022 (3):  225-229.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03
    摘要 ( 470 )   PDF(967KB) ( 151 )  
    目的: 定量评价牙槽骨再生正畸技术治疗成人错畸形伴原发性牙槽骨缺损的远期疗效。方法: 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2014年1月起就诊的连续病例中,选择下前牙区存在原发性牙槽骨缺损且治疗结束后随访时间> 2 年的成人错畸形患者,将其中接受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评价不同观察时间点术区的牙槽骨形态,采用SAS 9.1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成人错畸形伴原发性牙槽骨缺损后,术区未见牙根吸收。根尖水平骨厚度增量效果最佳且远期疗效最为稳定,根长3/4水平次之,根长1/2水平未见骨厚度增量效果。术区唇舌侧出现少量牙槽骨高度降低。结论: 牙槽骨再生正畸技术是治疗成人错畸形伴原发性牙槽骨缺损的有效方式,但仍存在术区少量牙槽骨垂直丢失等局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茴香注射液用于缓解种植术后不良反应的效果评价
    朱青青, 孙强, 王冬玲, 周弘
    2022 (3):  230-234.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04
    摘要 ( 1269 )   PDF(607KB) ( 100 )  
    目的: 分析红茴香注射液用于缓解口腔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GBR)术后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 纳入接受口腔种植同期GBR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试验组患者术后局部注射红茴香注射液,对照组局部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空白组不注射任何药物。对术后1、3和7天的疼痛、肿胀、伤口愈合和满意度进行观察记录,采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手术第1、3天的术后肿胀、疼痛程度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伤口愈合程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术后满意度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结论: 口腔种植同期GBR手术后局部注射红茴香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术后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种活检方法对156例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患者预后的影响
    韩如雪, 马旭辉, 李智, 任国欣, 郭伟, 吴云腾, 梁翔
    2022 (3):  235-238.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05
    摘要 ( 691 )   PDF(682KB) ( 149 )  
    目的: 比较2种活检方法在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oral mucosal melanoma, OMM)中的预后差异,以期找到OMM最佳的活检模式。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确诊的OMM病例,比较2种活检方法与预后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为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即病理确诊到死亡日期或随访时间节点(2021年9月1日)。采用SAS 9.3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颈淋巴结(CLN)状况、活检类型与OS有统计学相关性。所有3个变量均纳入Cox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以及活检方法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冷冻活检组颈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切取活检组 (53%∶74%和22%∶42%,Log-rank=12.955, P<0.01);冷冻活检组的3年和5年OS显著高于切取活检组(65%∶42%,Log-rank=12.570,P<0.01;54%∶20%,Log-rank=7.203,P<0.01)。结论: 冷冻活检组3年及5年OS显著优于切取活检组,冷冻下活检较常规切取活检能显著降低OMM的颈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率。推荐采用冷冻下活检,用以明确OMM的诊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98例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杨金刚, 夏荣辉, 朱云, 吴思成, 董亚兵, 杨功鑫, 史俊隆, 崔迎慧, 朱凌, 周晌辉
    2022 (3):  239-243.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06
    摘要 ( 615 )   PDF(529KB) ( 276 )  
    目的: 总结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PIOSC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2013—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影像、组织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采用SPSS 23.0软件包将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共纳入98例患者,平均年龄56.6岁;男71例,女27例;上颌骨33例,下颌骨65例。术后随访的95例患者中,24例出现复发,10例出现远处转移,复发和远处转移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患者的2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7%和61.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切缘阳性、颈淋巴结转移对总生存率有显著影响;面部麻木、切缘阳性,肿瘤部位、颈淋巴结转移分别对复发和远处转移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切缘阳性和颈淋巴结转移对总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后前2年是PIOSCC患者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的高发期,切缘阳性及颈淋巴结转移是原发性颌骨内鳞状细胞癌的不良预后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栓弹力图检测在70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游离皮瓣修复围术期中的效果评价
    刘迪, 张思敏, 阿迪力江·赛买提, 祖丽胡玛·卡迪, 木合森·牙生江, 尼加提·努尔穆罕默德, 买买提吐逊·吐尔地
    2022 (3):  244-250.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07
    摘要 ( 347 )   PDF(834KB) ( 128 )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 TEG)检测在口腔颌面部缺损游离皮瓣修复围术期行抗凝治疗预防游离皮瓣吻合口血栓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70例行口腔颌面部缺损游离皮瓣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凝血检查方法及抗凝依据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凝血试验,根据常规凝血指标行抗凝治疗)和试验组(TEG实验和常规凝血实验,根据TEG指标行抗凝治疗),每组35例,比较2组的凝血状态及皮瓣血栓形成、血肿等并发症。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常规凝血试验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在3个时间点依次降低,纤维蛋白原(FIB)在3个时间点水平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在3个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EG中的Angle、MA、LY30%、EPL在3个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和K值在3个时间点依次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24 h,TEG实验的高凝患者阳性检出例数比常规凝血试验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皮瓣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栓弹力图比常规凝血试验的高凝患者检出率高,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试验结果对抗凝药物的使用均有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牙龈中组织蛋白酶B及Beclin-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薛秋波, 薛陆峰, 马成, 丁皓月
    2022 (3):  251-256.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08
    摘要 ( 323 )   PDF(745KB) ( 106 )  
    目的: 探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牙龈中组织蛋白酶B(Cat B)及Beclin-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24例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病变牙龈组织作为实验组,124例健康牙龈组织(阻生牙拔除)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at B和Beclin-1 mRNA及蛋白表达量。统计术后1年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种植体松动、脱落情况。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种植体松动/脱落的有关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牙龈组织中Cat B、Beclin-1 mRNA表达量对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种植体松动/脱落发生的预测价值。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牙龈组织中Cat B、Beclin-1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术后1年种植体松动/脱落发生率为16.94%。松动/脱落组合并糖尿病占比、吸烟史占比、种植体负载时间、降钙素原(PCT)、牙龈组织中Cat B及Beclin-1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未松动/脱落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CT、Cat B 及Beclin-1 mRNA均为影响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种植体松动/脱落的危险因素(OR=2.751、3.414、3.196,P<0.05)。ROC分析显示,牙龈组织中Cat B、Beclin-1 mRNA表达量对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种植体松动/脱落发生进行预测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42、2.51,灵敏度分别为61.90%、76.19%,特异度分别为76.70%、60.19%,AUC分别为0.728、0.771。结论: 与牙龈健康者相比,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牙龈组织中Cat B、Beclin-1 mRNA均呈高表达,且牙龈组织中Cat B、Beclin-1 mRNA表达量对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种植体松动/脱落发生的预测价值较高,可作为临床评估种植体松动/脱落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34颗多生牙临床特征及继发影响分析
    范永晶, 金武龙, 王淑敏, 王姝
    2022 (3):  257-262.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09
    摘要 ( 416 )   PDF(588KB) ( 171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多生牙相关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经CBCT确诊的234颗多生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长发育特征及继发影响。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11.16±7.61岁,以7~12岁最多。男女比例为1.6∶1。汉族占85.0%。多数单侧生长,数量多为1颗。多生牙生长区域多数为上颌骨切牙区,下颌骨前磨牙区。切牙区多生牙多见于7~12岁,尖牙区和前磨牙区多见于13~18岁,磨牙区多见于≥19岁。切牙区多生牙好发于男性,以圆锥形为主;其余区域多生牙好发于女性,以结节形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情况为≥19岁年龄组高于其他3组,磨牙区高于其他区域,上颌骨高于下颌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两恒牙牙根之间的多生牙高于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萌出情况为部分牙根形成和完全形成高于牙冠形成,正向高于其他方向;位于两恒牙牙根之间的多生牙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影响为各生长区域及位于恒牙唇侧、根尖部和两恒牙牙根之间的多生牙主要影响邻近恒牙,位于恒牙腭侧的多生牙多数无继发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可精确分析多生牙相关特征,利于临床制定完善诊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TA与PRF在上颌前牙拔牙患者牙槽骨再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唐田, 程群, 丁子清, 朱信灵, 胡英英
    2022 (3):  263-267.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10
    摘要 ( 425 )   PDF(923KB) ( 139 )  
    目的: 评价骨替代物矿物三氧化物骨料(MTA)与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用于上颌前牙拔牙患者牙槽骨再生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杭州口腔医院收治的上颌前牙拔牙患者66例,根据填塞材料分为MTA组、PRF组、联合组(MTA+PRF),每组各22例。获取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的锥形束CT(CBCT)图像,比较3组患者损伤组织愈合、牙槽骨密度和牙槽骨体积。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6例患者中,61例获得完整随访记录,随访率为92.42%,其中MTA组、PRF组、联合组分别为20例、20例、21例。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牙槽骨密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联合组术后6、12个月的牙槽骨密度显著高于MTA组和PRF组(P<0.05),MTA组术后6、12个月的牙槽骨密度显著高于PRF组(P<0.05)。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牙槽骨体积显著低于术前(P<0.05),联合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牙槽骨体积显著低于PRF组(P<0.05)。结论: MTA单独用于上颌前牙拔牙患者牙槽骨修复再生较单独使用PRF效果更好,而MTA与PRF联合应用具有更显著的牙槽骨修复再生效果,且长期效果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种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方法治疗68例儿童唇面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疗效分析
    邰茂众, 陈涛, 李克雷, 葛春晓, 徐振国, 秦中平
    2022 (3):  268-272.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11
    摘要 ( 427 )   PDF(1919KB) ( 76 )  
    目的: 总结儿童唇面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LM)2种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方法治疗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13年1月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68例儿童唇面部弥漫性微囊型LM病例。32例患儿(A组)采用同期、全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即经黏膜、黏膜下层病变内注射平阳霉素并同期行唇面部全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36例患儿(B组)行分期、分层次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即先期行经黏膜、黏膜下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黏膜面病变基本消失后再行经皮、面颊部浅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疗效评价采用Achauer 4级标准。记录疗程,平阳霉素总剂量,观察远期局部凹陷萎缩并发症。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5~25年,A组病灶评价疗效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4例,Ⅳ级28例;B组病灶评价疗效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5例,Ⅳ级31例。2组Ⅳ级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疗程(5.9±1.4)次,B组疗程(6.4±1.3)次,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注射平阳霉素总剂量(44.1±8.5)mg,B组注射平阳霉素总剂量(48.2±10.6)mg,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20例(62.5%)出现局部凹陷萎缩,B组1例(2.8%)出现萎缩凹陷,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采用分期、分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与同期、全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儿童唇面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相比,其疗效、疗程和平阳霉素总剂量相当,但远期局部组织萎缩凹陷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治疗后面部外形好,患者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紊乱的影像学特征:锥形束CT和MRI效能比较
    陈建荣, 丁水清, 陈亮, 何佳嘉, 祁荣兴
    2022 (3):  273-276.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12
    摘要 ( 721 )   PDF(460KB) ( 261 )  
    目的: 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TMD)的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特征,对两者的影像特征进行比较。方法: 收集2018年8月—2020年5月在南通市口腔医院治疗的45例TM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2周内完成CBCT和MRI检查,统计所有患者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和咀嚼肌病变在CBCT和MRI上的特征(包括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髁突变形、骨质囊样变、关节盘移位、关节囊积液和咀嚼肌病变),并对两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采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TMD临床分类Ⅰ类疼痛性疾病31例(68.9%),Ⅱ类关节疾病14例(31.1%)。45例患者90个关节中,MRI检出存在TMJ和咀嚼肌病变数(71/90)显著高于CBCT检出的病变数(58/90)(P=0.032),其中MRI检出关节盘移位(19/90)、关节囊积液(28/90)和咀嚼肌水肿(22/90)例数,均显著高于CBCT检出例数(3/90)、(8/90)和(5/90)(P<0.001);CBCT检出骨质增生硬化(18/90)、髁突变形(15/90)例数,显著高于MRI检出例数(8/90)和(6/90)(P<0.05);而CBCT和MRI在检出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和骨质囊样变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BCT和MRI在评估TMD方面均有很高价值,其中CBCT在评估骨质方面具有优势,而MRI在评估关节盘和软组织方面有很好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七氟烷诱导麻醉下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畸形介入手术中的效果比较
    张瑛, 周加倩, 康华
    2022 (3):  277-281.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13
    摘要 ( 273 )   PDF(596KB) ( 121 )  
    目的: 通过对患有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婴幼儿在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后使用气管插管或喉罩的观察比较,明确此类患儿接受全麻手术时采用的安全合理的通气方法。方法: 选择2020年1—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施行颌面部血管畸形介入手术的患儿80例,分为喉罩组(A组)和气管插管组(B组),每组40例。采用七氟烷诱导麻醉,比较2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后即刻(T2)、手术开始时(T3)、术毕(T4)、拔管后 1 min (T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统计2组患儿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停止麻醉给药到拔管时间)和出手术室时间。观察2组患儿躁动、呛咳、误吸、恶心、呕吐、声嘶、咽喉痛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各个时间点HR和MA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组插管后、拔管后HR和MAP显著高于诱导前,且显著高于A组患儿相应时间点(P<0.05)。2组患儿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出手术室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躁动、呛咳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采用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后置入喉罩或进行气管插管,均能顺利完成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畸形介入手术。喉罩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迅捷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例合并凝血功能异常的腭裂患儿围术期处理
    褚珺, 胡明, 王国民, 吕挺正
    2022 (3):  282-286.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14
    摘要 ( 304 )   PDF(585KB) ( 123 )  
    目的: 探讨腭裂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患儿的围术期预防性血液替代治疗方法,为提高手术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1年11月—2019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外科收治的38例腭裂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9例腭裂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异常组),19例腭裂未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对照组)。异常组中,6例确诊为血友病(甲型3例,乙型2例,丙型1例),另13例患儿术前常规检查首次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围术期通过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以及新鲜冰冻血浆等血液替代疗法纠正凝血功能后,行腭裂修补术。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2组患儿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围术期预防性血液替代治疗,异常组18例患儿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改善,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手术并发症。1例患儿术中出血约250 mL,术中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血浆及红细胞悬液,术后常规对症治疗后恢复顺利,未出现术后并发症。2组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围术期正确实施预防性血液替代治疗,可有效降低腭裂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患儿术中、术后出血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8例青少年沙瘤样骨化纤维瘤临床分析
    仝春实, 马欣, 范明亮, 王永功, 彭利伟, 骆书文
    2022 (3):  287-291.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15
    摘要 ( 480 )   PDF(1234KB) ( 150 )  
    目的: 分析青少年沙瘤样骨化纤维瘤(juvenile psammomatoid ossifying fibroma, JPOF)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收集2016 年 2月—2020 年 10 月收治的8 例JPOF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随访,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8例JPOF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14.1±7.9)岁;发生于下颌骨3例,筛窦2例,上颌骨(窦)1例,鼻腔1例,额窦1例;病灶大小为(37.0±9.7)mm,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局部膨隆和疼痛多见。CT显示为蛋壳样骨壳包绕着圆形或类圆形内核的占位性病变,MRI呈现为混杂信号的囊实性肿瘤。8例JPOF均采用手术治疗,筛窦、上颌骨(窦)及鼻腔患者于鼻内镜下行病灶刮除联合周围骨磨除;额窦患者行开放性手术病灶刮除联合周围骨磨除;2例下颌骨JPOF患者行刮除术并磨除周围部分骨质,半年后复发,即再次手术;1例下颌骨JPOF患者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并应用血管化髂骨肌复合组织瓣修复。随访至今均未见复发。结论: JPOF是一种发生于青少年且极为罕见的良性骨纤维性肿瘤,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无特异性,主要依靠病理检查诊断,生长具有一定侵袭性,治疗方法为病灶刮除联合周围骨磨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3例头颈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徐卫靖, 高振杰, 付坤, 高宁, 程龙, 何巍
    2022 (3):  292-297.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16
    摘要 ( 448 )   PDF(1510KB) ( 199 )  
    目的: 总结头颈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ERM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病理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为ERMS的患者33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9个月~59岁,平均年龄为(12.1±13.9)岁。就诊的主要症状为肿胀、疼痛和麻木。CT表现为低密度影,MRI在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中至高信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22例Desmin阳性、23例myogenin阳性、22例Myo D1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57%±19%。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Ki-67指数显著高于无转移组[(63.5±10.96)%∶(53.4±21.5)%,P=0.022]。利用ROC曲线分析Ki-67指数对预测ERMS颈淋巴结转移的价值,颈淋巴结转移者,ROC曲线下面积为0.75(P=0.024)。Ki-67指数>55%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5%。结论: 头颈部ERMS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CT、MRI结合PET-CT等检查可以指导诊断、治疗、监测复发及转移。组织病理检查是ERMS诊断的金标准,Ki-67指数与颈淋巴结转移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性先天缺牙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分析:附2例报告
    蒋彩玲, 喻康, 吴轶群
    2022 (3):  298-302.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17
    摘要 ( 361 )   PDF(1068KB) ( 136 )  
    目的: 探讨选择性先天缺牙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 对2例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家系调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外周血采集,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后与正常人类基因组比对,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确定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后,进行蛋白结构预测和多物种保守性分析。结果: 2例选择性先天缺牙家系中家系1为散发型,家系2为家族型。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1和先证者2分别存在LRP6无义突变(II:1, c.C1573T,p.R525X)以及移码突变(II-1, c.4611delT ,p.C1537fs)。蛋白结构分析表明,p.R525X使LRP6蛋白截短,为失功能突变。多物种保守性分析揭示位点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提示突变具备有害性。结论: 2例选择性先天缺牙家系可能由于LRP6突变导致,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学教育
    虚拟与仿真技术在下颌阻生牙拔除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吴烨, 刘欢欢, 陈嘉民, 牛刚, 汪涛, 谢福平, 林李嵩
    2022 (3):  303-306.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18
    摘要 ( 329 )   PDF(831KB) ( 186 )  
    目的: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下颌阻生牙拔除实验教学模式,探讨其与传统拔牙法教学的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 80 名本科口腔医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对照组接受传统阻生牙拔除术实验教学,实验组接受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微创阻生牙拔除实验教学,通过各项指标测评学生对阻生牙拔除术的掌握程度、阻生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理解程度。采用 SPSS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实验组理论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对阻生牙拔除术的掌握更全面,实验中更注意保护周围邻近组织,尤其是对术后并发症的理解更透彻。结论: 利用虚拟模型外科引导微创阻生牙拔除的实验教学方法,可增强口腔医学生对阻生牙拔除术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睑板腺癌腮腺及下颌下区颈淋巴结转移1例报告
    付洪海, 邱娜娜, 孙乐刚, 王芳
    2022 (3):  307-309.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19
    摘要 ( 595 )   PDF(894KB) ( 119 )  
    睑板腺癌常发生于上眼睑,转移至腮腺及下颌下淋巴结者较为少见,临床上需与腮腺原发肿瘤相鉴别。本文报告1例上眼睑睑板腺癌转移至腮腺及下颌下区淋巴结病例,为此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眶部外伤后残余黄油致腮腺萎缩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房义康, 韩林孜, 盛善桂, 闫婷婷, 王荷静, 袁荣涛
    2022 (3):  310-312.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20
    摘要 ( 401 )   PDF(985KB) ( 97 )  
    本文报告1例因高压机械黄油致眶部外伤患者,术后残余黄油继发感染致腮腺萎缩,分析其发病原因、临床诊断、治疗方案选择以及预后,为此类病例的诊治及预后提供参考。对于这种脂溶性不定形异物外伤应及早明确诊断,彻底清创,多学科会诊,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