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21 (4):  0-0. 
    摘要 ( 141 )   PDF(427KB) ( 1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黄嘌呤氧化还原酶在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硝酸盐一氧化氮转化中的作用探讨
    杨扬, 牛其芳, 李德龙, 张姝, 秦力铮, 韩正学
    2021 (4):  289-294.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01
    摘要 ( 366 )   PDF(853KB) ( 278 )  
    目的: 探讨缺氧状态下的血管内皮细胞硝酸盐转化生成一氧化氮(NO)的机制及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OR)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人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细胞使用含不同浓度的硝酸钠和亚硝酸钠培养基培养,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内硝酸钠含量,使用NO探针检测NO水平,实时定量PCR及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和XOR的表达。使用相关抑制剂L-NMMA和别嘌呤醇(allopurinol)后,再次检测NO生成水平。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较高浓度的细胞外硝酸盐在常氧和缺氧条件下都会增加细胞内硝酸盐含量,细胞外一定浓度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仅在缺氧条件下会增加细胞内NO水平。使用XOR阻断剂别嘌呤醇后,细胞外硝酸盐不再使细胞内NO水平升高。结论: 缺氧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启动硝酸盐NO转化,XOR可能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REBP2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郭铭, 陈羽菱, 吴利, 张璧茹, 沈月洪, 杨宏宇
    2021 (4):  295-301.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02
    摘要 ( 391 )   PDF(1479KB) ( 336 )  
    目的: 探讨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在口腔鳞癌(OSCC)中的调控机制,通过敲低和过表达SREBP2,分析其对口腔鳞癌细胞CAL27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PCR(qRT-PCR)检测SREBP2在OSCC中的表达量。构建siRNA和过表达质粒并转染 CAL27细胞,通过细胞计数(CCK-8)实验和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能力,Annexin V-FITC/PI双染实验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SREBP2调控MVA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改变。数据使用Graphpad 5.0软件绘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SREBP2在50对口腔鳞癌组织和OSCC细胞系中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敲低及过表达实验表明,SREBP2表达的变化影响OSC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并通过MVA信号通路影响OSCC的发展。结论: SREBP2在OSCC中抑制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并促进凋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OLD1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张莹, 吴利, 陈羽菱, 林云涛, 沈月洪, 杨宏宇
    2021 (4):  302-308.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03
    摘要 ( 349 )   PDF(2043KB) ( 317 )  
    目的: 探讨人源DNA 聚合酶δ催化亚基(POLD1)的表达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使用生物信息数据分析POLD1在头颈部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OLD1在40对口腔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慢病毒感染SCC9及CAL27细胞系,蛋白免疫印迹检测POLD1在稳转细胞系中的表达。CCK-8实验和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检测POLD1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研究POLD1影响细胞周期的相关通路。采用SPSS 21.0软件包和GraphPad Prism 进行数据分析和绘图。结果: POLD1在头颈部鳞癌及40对OS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慢病毒感染SCC9及CAL27细胞系后,POLD1的表达显著下降,且在细胞核及细胞质中的表达降低。实验组SCC9及CAL27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下降。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检测到实验组细胞在G2/M期阻滞,G1期缩短。蛋白免疫印迹结果: 显示,实验组P-Cdc2(Tyr15)、P-Rb(Ser807)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敲低POLD1的表达可抑制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gf9在小鼠下颌骨发育软骨成骨及膜内成骨过程中的作用探讨
    李若梅, 翁梦佳, 孙一丹, 陈振琦
    2021 (4):  309-314.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04
    摘要 ( 315 )   PDF(2009KB) ( 275 )  
    目的: 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9, Fgf9)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下颌骨发育的骨质变化,探讨Fgf9参与下颌骨发育中的软骨成骨和膜内成骨的过程。方法: 建立Fgf9基因敲除小鼠模型(Fgf9-/-)。利用显微CT技术检测Fgf9-/-的下颌骨形态及骨参数,利用原位杂交对Fgf9在下颌骨的表达进行定位,应用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对胚胎的髁突、麦克尔软骨、膜内成骨区进行组织学分析。采用 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显微CT显示,Fgf9-/-髁突、喙突、下颌角区形态不佳,Tb.N降低、Tb.Sp增高、BMD下降。原位杂交显示,Fgf9广泛表达于软骨膜、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软骨及骨的周围间充质细胞。H-E染色与番红固绿染色显示, Fgf9-/-髁突软骨形态畸形、软骨基质分泌不足、肥大软骨细胞比例下降、周围骨小梁纤细且分散。Fgf9-/-麦克尔软骨前段软骨成骨及下颌骨体部的膜内成骨形成的骨小梁纤细、分散且矿化不良。结论: Fgf9在髁突软骨成骨过程中,促进软骨细胞分化成熟、分泌软骨基质,同时可能促进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从而形成粗壮且健康的骨小梁。Fgf9参与膜内成骨,通过调控成骨细胞,促进骨小梁形成和矿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噬细胞在β-TCP支架修复牙槽突裂中成骨作用的探讨
    单宇华, 应惜裕, 张晓宇, 陈振琦
    2021 (4):  315-319.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05
    摘要 ( 271 )   PDF(1269KB) ( 275 )  
    目的: 评价使用3D打印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复合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 BMSC)修复牙槽突裂的成骨效果以及巨噬细胞在成骨中的作用。方法: 将16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将第1组8只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拔除,形成4 mm×4 mm×3 mm的箱状骨缺损。8周后,一侧植入3D打印β-TCP复合干细胞支架,另一侧植入同样载有干细胞的空白支架。将第2组8只大鼠以相同方式造裂,两侧同时放置3D打印β-TCP复合干细胞支架,一侧注射氯膦酸盐脂质体清除巨噬细胞,另一侧注射对照脂质体。术后8周进行显微CT扫描和组织学分析,检测成骨效果。采用 SAS 8.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β-TCP支架移植侧BV/TV为(41.38±3.33)%,空白支架放置侧为(30.42±2.97)%,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去除巨噬细胞后,BV/TV下降至(18.71±2.19)%,对照脂质体注射侧为(39.81±2.68)%,β-TCP支架放置侧和对照脂质体注射侧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3D打印β-TCP支架复合骨髓干细胞有较好的成骨效果,巨噬细胞在β-TCP介导成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去除巨噬细胞阻碍新骨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状腺激素对小鼠面神经损伤轴突再生及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
    陈邢玉, 董非斐, 李凯
    2021 (4):  320-324.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06
    摘要 ( 294 )   PDF(1037KB) ( 222 )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对小鼠面神经损伤轴突再生及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4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甲状腺素组、甲状腺素+LY组,每组1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均建立面神经损伤模型。术后苏醒开始干预,甲状腺素组于损伤处皮下注射50 μg/kg中性甲状腺素溶液,甲状腺素+LY组在甲状腺素组基础上腹腔注射600 μg/kg 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于损伤处注射生理盐水,每天1次,持续2周。干预结束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锇酸染色进行再生轴突计数,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面神经组织中p-AKT、NGF、BDNF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假手术组正常神经髓鞘外未见新生轴突。与模型组相比,甲状腺素组和甲状腺素+LY组再生轴突数均升高,甲状腺素组显著高于甲状腺素+LY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P<0.05);与模型组相比,甲状腺素组和甲状腺素+LY组MNCV、波幅升高,甲状腺素组显著高于甲状腺素+LY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甲状腺素组和甲状腺素+LY组潜伏期缩短,甲状腺素组显著短于甲状腺素+LY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p-AKT、NGF、BDNF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甲状腺素组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甲状腺素+LY组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甲状腺素组和甲状腺素+LY组NGF、BDNF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甲状腺素组显著高于甲状腺素+LY组(P<0.05)。结论: 甲状腺激素可有效促进小鼠面神经损伤轴突再生,改善神经电生理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AKT磷酸化而发挥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术前有限元分析
    王义洲, 蔡嫚, 孙立凡, 祝庆海, 侯辰兴, 韩微, 汤雨婷, 孙楠楠, 王晨星, 李怀奇, 叶金海
    2021 (4):  325-331.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07
    摘要 ( 425 )   PDF(1665KB) ( 417 )  
    目的: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重建下颌骨大范围节段性缺损术后下颌骨偏移的生物力学原因;并通过术后随访,验证分析其有效性,以获得一种能在术前对手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的研究方法。方法: 选择20例采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重建下颌骨肿瘤术后缺损的病例,其中1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另10例采用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前、术后患侧关节间隙变化;再基于改良数字化术前三维手术方案,建立下颌骨重建术后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应变趋势;最后通过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锥形束CT(CBCT)数据,分析下颌骨偏移趋势。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后健侧关节间隙变化值无显著差异,而与传统手术组病例相比,改良数字化技术组手术前、后患侧关节间隙变化值显著减小(P<0.05)。采用改良数字化技术设计的病例术前治疗方案,成功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得出患侧(右侧)髁突在横断位上发生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在冠状位上髁突向内旋转、在矢状位上向后旋转,冠突向外向下移位。对比该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CBCT影像,下颌骨偏移趋势与术前进行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结论: 有限元分析对采用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进行血管化腓骨瓣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能定性分析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颌骨偏移情况,并于术前对手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去端肽胶原修复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的自身对照研究
    郭亚荣, 卢旭光, 王兴, 程永峰, 何东宁
    2021 (4):  332-336.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08
    摘要 ( 448 )   PDF(1023KB) ( 337 )  
    目的: 评价去端肽胶原对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7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的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均为水平中位阻生的患者32例,采用第二磨牙颊侧龈沟内结合远中颊侧切口、不去骨的方法拔除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后,随机选择一侧作为实验组,拔牙窝植入去端肽胶原;另一侧作为对照组,常规植入胶质银明胶海绵。拔牙术前、术后3个月和6个月,测量第二磨牙远中颊侧探诊深度,术后3个月、6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测量第二磨牙远中成骨情况。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去端肽胶原组和自然愈合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深度较术前均有所降低,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去端肽胶原组第二磨牙远中新生骨高度和骨密度均显著大于自然愈合组(P<0.001);术后3个月,去端肽胶原组新生骨的体积显著大于自然愈合组(P<0.05),但术后6个月,2组间新生骨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端肽胶原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重建和修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种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式在口腔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孙云峰, 冯大军
    2021 (4):  337-339.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09
    摘要 ( 364 )   PDF(553KB) ( 265 )  
    目的: 设计一种固定经口腔麻醉插管方式,防止术中麻醉插管脱落,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手术效率。方法: 将80例因鼻腔狭窄,需经口腔插管的口腔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中,麻醉插管置于口角,根据手术部位,用4号丝线固定牙体,继而缠绕于插管并打结。对照组中,麻醉插管置于口角,用4号丝线穿针并固定于口角软组织,再与插管打结固定。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分别有 18例、2 例发生导管轻、中度移位,而试验组2例发生导管轻度移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对照组口角轻度损伤11例,试验组未见口角损伤,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无牙龈损伤,试验组1例牙龈轻度损伤,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无牙稳定性改变。结论: 本研究试验组的固定方式,可作为口腔内手术时经口腔麻醉插管的常规固定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品管圈在提高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效果评价
    孙明媛, 俞蕾蕾, 顾雅洁, 夏滴
    2021 (4):  340-344.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0
    摘要 ( 331 )   PDF(726KB) ( 316 )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实践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选择2019年7—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疾病,并接受颞下颌关节手术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同法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月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开展以“提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针对依从性较低的现状进行要因分析并实施相应对策,比较2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疼痛评分、开口度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MD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由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的57.90%提升至实施后的87.78%,术后1个月最大开口度由活动前的(26.54±5.33)mm提高至(28.32±4.67)mm,疼痛由(2.48±1.084)分降低至(1.40±0.9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TMD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及保障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鼻腔气管导管固定对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鼻部压力的影响
    胡文月, 吕翔, 孙宇
    2021 (4):  345-349.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1
    摘要 ( 355 )   PDF(733KB) ( 377 )  
    目的: 评估在平卧位和头颈部后仰位下鼻腔气管导管固定对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鼻部压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经鼻腔气管插管的患者24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钢丝加强型(wire-reinforced,WR)气管导管和预铸直角弯度型(Ring-Adair-Elwyn,RAE)气管导管2组,进行气管插管。采用薄膜压力传感器测量患者导管固定前、后平卧位和后仰位导管与鼻部间的压力。采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导管固定前,WR导管与鼻部间的压力在平卧位时比RAE导管高51 mmHg (P=0.005),后仰位时比RAE导管高68 mmHg (P=0.0007)。WR组导管固定前,后仰位比平卧位压力增加24 mmHg (P=0.0005);导管固定后,平卧和后仰位压力未见统计学差异(P=0.1514),导管固定显著降低平卧位(P=0.0005)和后仰位(P=0.0005)时导管与鼻部间的压力。RAE组导管固定前,平卧和后仰位导管与鼻部间的压力无统计学差异(P=0.3394);导管固定后,平卧位和后仰位压力也无统计学差异(P=0.7910),导管固定显著降低平卧位(P=0.0005)和后仰位(P=0.0005)时导管与鼻部间的压力。结论: 无论平卧位还是后仰位,导管固定均可有效降低WR气管导管和RAE导管对鼻部的压力。与WR气管导管相比,RAE导管可显著降低对鼻部的压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种创伤评分评估颌面部骨折效果比较
    陈晨, 孙宁宁, 贺洋, 安金刚, 巩玺, 张益
    2021 (4):  350-353.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2
    摘要 ( 928 )   PDF(433KB) ( 275 )  
    目的: 比较4种常用创伤评分评估颌面部骨折的效果,筛选出适合评价颌面部创伤严重程度的评分方法。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1 009例颌面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类型包括单纯上颌骨骨折46例,单纯下颌骨骨折536例,单纯颧骨颧弓骨折233例,复合型骨折194例。术前均采用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面部损伤严重度评分(FISS)、颌面部损伤严重度评分(MFISS)、颌面损伤严重度评分(MISS)进行评分。将数据导入SPSS 21.0软件包,应用非参数相关分析,计算4种评分方法与临床效应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以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NISS对下颌骨骨折和颧骨颧弓骨折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FISS、MFISS、MISS对上颌骨骨折和下颌骨骨折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NISS、FISS、MFISS、MISS与手术时间、麻醉费用、住院时间呈正相关,其中MFISS的相关系数最高(0.475、0.485、0.434)(P<0.05)。创伤评分和全身合并伤为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显著影响因素,且呈正相关(P<0.05)。结论: MFISS与临床效应指标相关性最高,且显著影响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其分值更可反映颌面部创伤的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1例自体成熟移植牙的长期生存回顾分析
    陆丽荣, 丁旭, 刘玉婵
    2021 (4):  354-357.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3
    摘要 ( 1733 )   PDF(658KB) ( 419 )  
    目的: 分析41例自体成熟移植牙的长期生存情况,为临床上修复牙缺失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41例行自体成熟牙移植患者(共46颗牙)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行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分析所有移植牙5年累积生存率、累积成功率,X线片检出病变情况,并分析性别、年龄、根管治疗对移植牙累积生存率、成功率的影响。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年随访期内,46颗自体成熟移植牙共留存39颗,5年累积生存率为84.78%;39颗留存自体成熟移植牙中,33颗移植成功,5年累积成功率为71.74%;46颗自体成熟移植牙X线片检出病变10例,检出率为21.74%;根管治疗对自体移植牙累积成功率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自体成熟移植牙具有较高的5年累积生存率和成功率,可作为修复牙列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移植后应完善根管治疗,以提高成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封闭式负压引流和传统切开引流在颌面间隙感染中的效果比较
    金泽高, 程杰, 李艳芳, 王密腊
    2021 (4):  358-361.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4
    摘要 ( 337 )   PDF(498KB) ( 297 )  
    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和传统切开引流在治疗颌面间隙感染中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19年8月收治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39例,采用随机区组方式分为负压组69例(封闭式负压引流)和传统组70例(传统切开引流);比较2组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变化,治疗效果、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差异。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前,负压组和传统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 d后,负压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治疗前,负压组和传统组患者的血清CRP、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 d后,负压组患者的血清CRP、PCT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负压组患者的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均低于传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负压组的治愈率为60.87%,显著高于传统组的44.29%(P<0.05)。结论: 封闭式负压引流较传统切开引流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效果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头颈部缺损重建术后持续性口底瘘或口咽瘘的救治性治疗
    马春跃, 朱云, 郭兵, 王良, 沈毅
    2021 (4):  362-367.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5
    摘要 ( 466 )   PDF(1166KB) ( 426 )  
    目的: 探讨对持续性难治性口底瘘或口咽瘘的患者,运用清创+皮瓣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8年12月因持续性口咽瘘和口底瘘,而进行二期或三期清创及皮瓣修复重建的患者。总结瘘管发生的可能原因,修复重建的方法,相关并发症及随访结果,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31例患者,19例(61.3%)为口底瘘,12例(38.7%)为口咽瘘,修复重建手术中,股前外侧皮瓣占15例(48.4%)是最常用的皮瓣。19例患者(61.3%)有既往头颈部放疗史。在持续性难治性口咽瘘和口底瘘的皮瓣修复方法上,股前外侧皮瓣占8例(25.8%),胸大肌皮瓣占18例(58.1%),腓骨皮瓣占3例(9.7%),所有皮瓣术后均成活。并发症发生率为38.7%(12/31),以肺部感染和轻微术区伤口裂开最为常见,随访期间患者总生存率为58.1%(18/31)。经Cox多因素分析,与总生存率相关的预后因素包括并发症(P=0.043)、瘘管形成至修补修复的时间间隔(P=0.025)。结论: 对于难治性持续性口底瘘或口咽瘘的病例,清创及皮瓣修复手术具有挑战性,需要详细周密的手术计划和熟练的修复重建技术方能完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体化3D打印头颅模型辅助三维预成型钛网在6例复杂上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杜福江, 何水明, 朱鹏娜
    2021 (4):  368-371.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6
    摘要 ( 355 )   PDF(949KB) ( 298 )  
    目的: 评价3D打印模型及三维预成型钛网在复杂上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绍兴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6例复杂上颌骨骨折患者,头颅数据通过16层CT扫描,导入计算机辅助设计Mimics 10.01软件和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精确分割骨折处并重建三维模型,在软件中模拟骨折复位,将骨折复位前、后的数据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l∶l比例大小的骨折模型。术前根据实体模型完成钛网的预弯制,术后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12个月,患者对面部轮廓及咬合关系恢复满意5例,比较满意1例。结论: 对于复杂上颌骨骨折患者,3D打印模型及三维预成型钛网的使用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骨折复位效果及面部的对称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争鸣
    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命名的探讨
    王世泉, 官群立, 林锡江, 王欣欣, 孟丽群, 王耀钟
    2021 (4):  372-375.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7
    摘要 ( 444 )   PDF(500KB) ( 395 )  
    临床上早期至现今,教科书、参考书乃至各种相关文献杂志均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一医学术语,又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其英文缩写为OSAHS。鉴于OSAHS的命名体现不出该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因果关系,本文提出“睡眠性上呼吸道通气不畅或梗阻-呼吸暂停综合征”(SURFOAS)这一命名,并通过与前两者的全方位比较,认为SURFOAS更能体现该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尤其从命名中还可明确其通气不畅与梗阻的部位。本文从SURFOAS患者上呼吸道解剖中列举出诸多异常结构的改变(论据),进而阐明睡眠与上呼吸道通气不畅或梗阻乃至呼吸暂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SURFOAS的提出与命名,相比OSAHS而言,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对,均具有合理性,合乎逻辑,且符合临床疾病命名原则,对于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而言,相对更加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NF1相关神经纤维瘤炎症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游元和, 王延安
    2021 (4):  376-379.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8
    摘要 ( 339 )   PDF(441KB) ( 408 )  
    神经纤维瘤是I型神经纤维瘤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终生进展,治疗难度大,而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瘤内的施万细胞呈NF1双等位基因失活状态,可激活RAS-GTP信号转导,继而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为免疫细胞的募集提供了富含细胞因子的微环境。相较于免疫炎症细胞在正常外周神经中的低占比率,在NF1相关神经纤维瘤中,30%的细胞是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亦可见肥大细胞、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与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从肿瘤炎症微环境方面综述NF1相关神经纤维瘤微环境内相关炎症细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颌面部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杨彩秀, 卜令学, 陈立强, 范存晖, 王双义
    2021 (4):  380-384.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9
    摘要 ( 470 )   PDF(1724KB) ( 304 )  
    原发性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该病主要好发于 60岁左右,常发生于四肢和躯干,临床检查为质韧、边界清楚、结节状肿物。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皮下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是诊断本病较为有效的方法。皮肤原发性病变临床少见,原发于颌面部者更为罕见。本文对临床上发现的1例原发于颌面部皮肤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做一报告,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