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18 (1):  0-0. 
    摘要 ( 158 )   PDF(392KB) ( 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Twist1调控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舌鳞癌细胞顺铂耐药机制的研究
    刘墨, 阮毅, 李劲松, 黄洪章
    2018 (1):  1-5.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01
    摘要 ( 416 )   PDF(3622KB) ( 145 )  
    目的: 探讨Twist1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MT)促进舌鳞状细胞癌细胞顺铂耐药的机制。方法: 在CAL27/CDDP中转染Twist1 siRNA,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检测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免疫印迹检测Twist1、Slug的表达;Transwell及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MTT检测细胞对顺铂的半抑制率。采用SPSS17.0 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转染Twist1 siRNA可逆转CAL27/CDDP的EMT表型, E-cadherin表达增强,Vimentin、Twist1及Slug表达降低,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明显降低,IC50下降41.75%±5.10%(P<0.01)。结论: Twist1可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而促进舌鳞癌细胞的顺铂耐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IE2-R849W突变斑马鱼模型的建立及其在静脉畸形发病中的作用探讨
    杜仲, 马海龙, 张凌, 郑家伟, 王延安
    2018 (1):  6-11.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02
    摘要 ( 475 )   PDF(4318KB) ( 496 )  
    目的: 建立TIE2-R849W突变斑马鱼模型并初步探讨其在静脉畸形中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 通过合成TIE2-R849W突变基因表达体系,利用成熟的mRNA显微注射技术,基于fli1a: EGFP转基因斑马鱼构建TIE2-R849W过表达斑马鱼模型,荧光显微镜下记录斑马鱼尾静脉丛(caudal vein plexus,CVP)的早期发育改变并定量比较。提取斑马鱼RNA,针对目标基因行实时定量PCR(qRT-PCR),利用已有基因芯片进一步验证结论。采用GraphPad Prism 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基于对TIE2-R849W过表达斑马鱼模型的观察,TIE2-R849W显著影响斑马鱼早期尾静脉丛的发育,表现为尾静脉丛窦腔数量和面积显著减少。qRT-PCR显示,TIE2-R894W可引发pik3r2foxo1b的表达上调,而与尾静脉丛发育相关的基因,除显著高表达的egfl7外,nr2f2nr2f1as1pr1均无显著异常表达。比较体外芯片结果,部分突变组内的tie2pik3r2foxo1begfl7同样存在一致的高表达。结论: TIE2-R849W引发斑马鱼尾静脉丛发育异常与egfl7的高表达关系密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HER2基因扩增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夏亮, 汪洋, 胡宇华, 顾挺, 李江, 石慧敏, 田臻
    2018 (1):  12-19.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03
    摘要 ( 554 )   PDF(6357KB) ( 285 )  
    目的: 检测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中人上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蛋白表达、基因扩增情况,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期评估其作为靶向治疗位点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40例MPA患者肿瘤组织中HER2蛋白的表达,对HER2基因扩增情况不明确者(HER2 2+)行荧光原位杂交,确定基因扩增状态。统计140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应用SPSS16.0软件包中的Kaplan-Meier、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ER2基因扩增与MPA肿瘤临床病理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40例MPA患者中,HER2阳性率为25%。腺癌亚型MPA中,HER2阳性率达到40.5%(32/79),显著高于肌上皮癌亚型MPA(4.9%,3/61)(P<0.05)。HER2阳性与肿瘤患者性别、组织学分级及N分期显著相关。生存分析显示,HER2阳性患者总生存率及疾病别生存率低。结论: HER2基因过表达及扩增与MPA肿瘤细胞恶变亚型显著相关,并且提示MPA患者较差的预后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扰素诱导蛋白10对舌鳞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褚洪星, 贾搏, 张兆强, 王治平, 陈军, 郑相淮, 孙翔, 赵建江
    2018 (1):  20-24.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04
    摘要 ( 290 )   PDF(3456KB) ( 208 )  
    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对舌鳞癌细胞CAL-27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与CXCR3A、CXCR3B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将CAL-27 细胞分为 3 个实验组和 1 个对照组,3 个实验组分别采用10、20、40 ng/mL 的IP-10刺激,对照组不予刺激。刺激12、24、48、72 h时,利用CCK-8法检测 4 组细胞的增殖活性;24 h 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采用Q-PCR检测10 ng/mL IP-10作用下,CAL-27细胞在12、24、48、72 h时CXCR3A、CXCR3B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2 h和24 h 时,3种浓度的IP-10 均能促进 CAL-27 细胞增殖(P<0.05);在 48 h 时,只有40 ng/mL的 IP-10 能够促进 CAL-27 细胞增殖(P<0.01); 而在72 h时,3种浓度的 IP-10对 CAL-27 细胞的增殖均无促进作用(P>0.05)。24 h后,3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CAL-27细胞的增殖率降低。24 h 时,3种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377±0.575)%、(6.867±2.848)%和(5.317±2.794)%,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12、24、48、72 h时,CXCR3A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0130±0.0007、0.0274±0.0005 、0.0204±0.0011和0.0174±0.0006,组间差异显著(P<0.05);CXCR3B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0124±0.0015、0.0209±0.0016、0.0297±0.0013和0.0386±0.001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IP-10既能促进舌鳞癌细胞CAL-27增殖又能够诱导其凋亡,随着作用时间的推移,细胞增殖率降低;CXCR3A mRNA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而CXCR3B mRNA的表达逐渐升高。CXCR3A、CXCR3B可能参与调控IP-10诱导下的舌鳞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体牙移植300例临床分析
    侯锐, 许广杰, 惠小勇, 杨霞, 张林林, 王肖楠, 张新庆, 钟良燕, 胡曼
    2018 (1):  25-28.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05
    摘要 ( 981 )   PDF(2868KB) ( 422 )  
    目的: 评价自体牙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近5年行传统自体牙移植治疗的患者300例,分别从性别、年龄、受牙区牙位、受牙患病或缺失情况、供牙牙位、手术类型、术中引导骨再生(GBR)、术后根管治疗(RCT)及随访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移植牙300颗,男120例,女180例;年龄17~62岁,平均(32±9.18)岁;上颌第一磨牙45例,上颌第二磨牙28例,下颌第一磨牙104例,下颌第二磨牙123例,下颌磨牙共占75.67%。残根74例,残冠116例,牙折35例,根尖周炎16例,牙根吸收19例,龋坏及底穿19例,长期缺失21例。供牙来自上颌第三磨牙142例,下颌第三磨牙158例。同期手术191例,二期手术109例。仅用高度浓缩生长因子血纤维蛋白(CGF)40例,用CGF复合骨充填材料64例,用正海生物膜复合骨充填材料2例,仅用骨充填材料5例。活髓未行根管治疗23例,术中逆向行根管治疗3例,术后行根管治疗274例。术后随访≥5年23例,4年10例,3年43例,2年111例,1年65例,6个月48例。总成功率为86.67%,存留率为96.67%,失败率为3.33%。结论: 自体牙移植术作为一种修复牙列缺损的理想方法,简单易行、快速有效,生物相容性最好,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区种植同期应用异种骨行引导骨再生术后愈合期间唇侧骨改建的临床研究
    张楚南, 倪杰, 莫嘉骥, 乔士冲, 王蓓, 顾迎新
    2018 (1):  29-33.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06
    摘要 ( 530 )   PDF(4018KB) ( 486 )  
    目的: 研究美学区种植同期应用异种骨行引导骨再生(GBR)术后愈合期间的唇侧骨改建。方法: 纳入2015年9月—201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行GBR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上前牙23例。术前、手术当天及二期手术阶段拍摄锥形束CT(CBCT),记录牙龈厚度(>2 mm或≤2 mm)、骨质分类及使用的屏障膜。利用iCAT Vision数字化软件对种植体颈部肩台下2 mm(C)、体部中点(M)及根尖处(A)唇侧骨板进行测量,测量线与种植体长轴垂直。将纵切线向近中及远中各移动1 mm,得到新的纵切面,以同样方法测量唇侧骨板厚度并记录数值。在术前CBCT上测量牙槽嵴形态特征,记录牙槽嵴高度、倒凹深度及牙槽嵴宽度。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种植体肩台下2 mm、体部中点及根尖处的平均骨吸收值分别为(0.70±0.59)mm、(0.85±0.72)mm和(0.55±0.51)mm,吸收率分别为23.07%、18.53%和12.97%。与植骨吸收相关的自变量中,相关分析表明,倒凹深度和年龄与植骨吸收量显著相关(P<0.05);将所有变量纳入多重线性回归并行逐步回归分析,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倒凹深度(P<0.05)。结论: 美学区种植同期应用异种骨行GBR术后愈合期间唇侧会有一定程度的骨吸收。患者年龄及牙槽嵴倒凹对GBR术后愈合期内种植体唇侧骨板的改建具有一定影响。牙槽嵴倒凹越大,GBR术后愈合期内唇侧骨板吸收越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碎补总黄酮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牙槽骨的影响
    杨锋, 孙玉华, 吕中静, 刘佃滨, 秦莹, 肖丽婷, 孙晋虎
    2018 (1):  34-40.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07
    摘要 ( 572 )   PDF(5282KB) ( 316 )  
    目的: 研究骨碎补总黄酮对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及牙槽嵴顶宽度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实验组服用强骨胶囊,对照组服用阿仑膦酸钠片;于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时分别行锥形束CT(CBCT)检查,应用Anatomage invivo 5软件测量并观察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及牙槽嵴顶宽度的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的骨密度在药物治疗后1个月时较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在药物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牙槽嵴顶宽度和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厚度在药物治疗后3个月较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在药物治疗后6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基骨的颊(唇)侧皮质骨、松质骨、腭(舌)侧皮质骨的厚度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骨碎补总黄酮能显著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牙槽骨骨密度,在增加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的骨密度上较阿仑膦酸钠存在优势;骨碎补总黄酮能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厚度,对牙槽嵴顶宽度、牙槽骨高度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耳屏切口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手术入路介绍及效果评价
    焦子先, 王翔宇, 张晓虎, 杨驰
    2018 (1):  41-43.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08
    摘要 ( 1140 )   PDF(2074KB) ( 307 )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耳屏切口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术式并初步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6例(7侧关节),依据Wilkes-Bronstein分期,纳入IV~V期患者,采用改良耳屏切口行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结果: 术中术区视野显露充分,术后MRI显示全部7侧关节盘复位良好,面神经功能保存良好。结论: 经改良耳屏切口行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术中暴露关节区充分,术后短期疗效可靠,且具有切口美观,手术创伤小,面神经受损程度轻等优点。可作为颞下颌关节手术的入路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D打印术前设计和内镜辅助在颧骨颧弓骨折复位固定术中的应用
    徐冰冰, 李雅南, 来庆国, 唐晓朋, 慈江波, 薛润琦, 邹斌, 邢宏宇
    2018 (1):  44-47.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09
    摘要 ( 415 )   PDF(3240KB) ( 331 )  
    目的: 探讨3D打印术前设计和内镜技术应用于颧骨颧弓骨折复位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选择4例B型颧骨颧弓骨折患者,均伴发颧弓骨折,面部凹陷明显伴开口受限。术前行CT扫描后将数据转化为STL格式,3D打印骨折模型和镜像模型,在模型上完成手术设计和钛板预弯制。手术采用耳屏前小切口和颧弓表面隧道手术入路,内镜辅助下完成颧弓骨折的复位及坚固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面部恢复对称性,面部凹陷消失,开口度正常,面部瘢痕不明显,无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术前3D模型手术设计降低了内镜辅助下行颧弓骨折复位固定术的难度,提高了手术精准度,避免了头皮冠状切口,创伤小,美容效果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创拔除压迫下牙槽神经的第三磨牙方法分析
    汪湧, 徐颖, 杨驰, 戈旌, 池政兵
    2018 (1):  48-51.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10
    摘要 ( 649 )   PDF(3176KB) ( 467 )  
    目的: 应用牵引拔牙、截冠和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技术拔除压迫下牙槽神经的第三磨牙,观察术后产生下唇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60例全景片和锥形束CT(CBCT)显示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压迫下牙槽神经的患者,分别采用3种方法拔牙各20例,术后检查下唇麻木情况。结果: 应用牵引拔牙技术和截冠方法拔除压迫下牙槽神经的第三磨牙,术后无人发生下唇麻木,而应用超声骨刀微创拔牙的患者中有1例出现轻微的下唇麻木症状,经用药1个月后好转。结论: 牵引拔牙技术、截冠和超声骨刀3种方法均可有效避免智牙拔除后下唇麻木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纤维蛋白胶复合平阳霉素栓塞硬化治疗面颈部动静脉畸形效果观察
    闫志伟, 张春谊, 郭军, 杨霞, 王维戚, 杨涛, 孙沫逸, 杨耀武
    2018 (1):  52-55.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11
    摘要 ( 359 )   PDF(3305KB) ( 286 )  
    目的: 观察和评价纤维蛋白胶复合平阳霉素栓塞硬化治疗面颈部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2016年12月,选择22例面颈部动静脉畸形病例,应用纤维蛋白胶复合平阳霉素栓塞硬化技术进行治疗。其中15例患者给予单纯经皮穿刺直接注射治疗,2例患者除原发灶区经皮穿刺直接注射外,同时行面动脉注射治疗,6例患者栓塞硬化治疗完成后,手术切除病变区增厚的纤维结缔组织及残余病变。治疗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CTA评价治疗效果。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 22例患者中,男17例,女5例;年龄19~74岁(平均28岁)。18例(81.8%)患者病变消退率大于90%,4例(18.2%)病变消退率大于50%。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皮肤发白或青紫色改变,提示组织缺血或回流受阻。1例患者额部出现皮肤浅层坏死,局部形成薄痂;2例患者出现唇黏膜浅溃疡,均自行愈合。随访发现,3例患者病变继续生长。结论: 纤维蛋白胶复合平阳霉素栓塞硬化技术用于治疗面颈部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尤其对局限性扩张型动静脉畸形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种手术入路在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中的效果比较
    黄卓珊, 张大明, 陈伟良, 黄志权, 范松
    2018 (1):  56-59.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12
    摘要 ( 484 )   PDF(2811KB) ( 415 )  
    目的: 比较内镜辅助下2种手术入路在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3例行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内镜辅助下切除术患者(男15例,女8例),11例经口入路(endoscopy-assisted transoral,ETO),12例经颈小切口联合下颌支垂直骨离断术(endoscopy-assisted transcervical minimal incision plus osteotomy of the vertical ramus outside the mandibular foramen,ETC+MO),比较2种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 ETO组患者均为良性肿瘤,ETC+MO组有2例腺样囊性癌和1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无破裂。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ETC+MO组有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轻瘫,术后8周自发性缓解。ETO组所有患者和ETC+MO组10例患者均获得理想的面部美学保存效果。经7~2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ETO和ETC+MO入路均为安全可靠的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的手术方法,且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和美观效果。2组比较,ETO组住院时间较短,可避免下颌神经损伤危险,ETC+MO组则更适用于晚期、复发性咽旁间隙肿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11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诊断与治疗
    曲禄瑶, 姜滨, 钱文涛, 蔡协艺, 张伟杰, 梁翔, 管欣
    2018 (1):  60-63.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13
    摘要 ( 392 )   PDF(3251KB) ( 413 )  
    目的: 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以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治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病例,总结其性别、年龄、合并症、感染源、影像学检查结果、细菌学检查结果、治疗手段和治疗结果。结果: 共收集111例患者,平均年龄56.6±12.5岁,男女比为5.9∶1。主要感染源为牙源性感染,其次为腺源性感染。52例(46.8%)患者有合并症,其中以Ⅱ型糖尿病最常见。所有患者均行颈胸部CT检查。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所有患者均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和颈部切开排脓,106例患者经颈部切口行上纵隔引流,9例行开胸手术清创引流。死亡率为6.3%。结论: 胸部CT检查是早期诊断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有效手段。早期诊断、有效的抗菌治疗、充分的切口引流及全身支持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骨性改变与Helkimo指数的关系
    张馨匀, 李婵, 李洪发
    2018 (1):  64-68.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14
    摘要 ( 461 )   PDF(3492KB) ( 490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成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临床症状、体征与关节区CBCT影像学改变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81例同时具有CBCT影像资料及临床检查记录资料的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Invivo 5 软件重建影像资料后进行颅面测量并记录。选定关节区图像后,记录颞下颌关节骨性改变,按Helkimo方法整理并记录临床检查结果,应用SPSS 22.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Helkimo指数与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髁突骨质变化(P<0.01)及关节窝骨质改变相关(P<0.05),但与颞下颌关节间隙改变不相关(P>0.05)。结论: 应用CBCT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关节区骨质改变进行观察(包括下颌骨髁突、关节窝骨质),对临床诊断及判断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是对颞下颌关节间隙改变无提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切口关节盘锚固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评价
    沈达, 柳江太, 李健
    2018 (1):  69-72.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15
    摘要 ( 704 )   PDF(3102KB) ( 478 )  
    目的: 评价应用改良切口关节盘锚固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我院颞下颌关节专科就诊的24例(30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改良切口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进行治疗, 分析术前、术后6个月不同时期患者的疼痛值、开口度的变化及MRI影像学表现,采用SPSS17.0软件包中的t检验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治疗前平均开口度为(23.63±3.31)mm(17~29 mm),治疗后平均开口度为(38.00±2.30)mm(32~42 mm),治疗后开口度≥35 mm 的患者占 87.5%(21/24);疼痛直观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值术前为29.76±23.35(0~80),术后6个月为3.71±7.91(0~50),术后6个月的开口度及VAS值均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MRI影像学评价有效率达96.67%(29/30侧),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能有效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在复位关节盘的前提下,显著改善开口度和缓解疼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维可视化术前宣教对正颌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曾菲妮, 李丽, 袁卫军
    2018 (1):  73-77.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16
    摘要 ( 375 )   PDF(3742KB) ( 242 )  
    目的: 研究三维可视化术前宣教对正颌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行正颌手术治疗的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120例。术前对试验组患者采用三维可视化术前宣教方法配合常规术前书面宣教,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书面术前宣教。宣教后,填写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SAS焦虑自评量表及SDS抑郁自评量表。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2组患者的自评量表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分别有9例患者出现术前焦虑,11例患者出现术前抑郁;试验组分别有1例患者出现术前焦虑,1例患者出现术前抑郁。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前出现焦虑患者人数下降6.7%(P<0.05),术前出现抑郁患者人数下降8.3%(P<0.05)。结论: 三维可视化术前宣教有助于改善正颌患者术前焦虑及抑郁心理,降低患者出现术前焦虑及抑郁的几率,促使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3例报道
    王宏伟, 郭兵, 马春跃, 李晓光, 尹建新, 周辉红, 艾松涛, 孙坚, 张陈平, 秦兴军
    2018 (1):  78-83.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17
    摘要 ( 449 )   PDF(5138KB) ( 433 )  
    目的: 评价腹壁浅动脉(superficial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SIEA)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舌癌、颊癌、口底癌的患者各1例,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对双侧下腹部血管条件进行评估,明确腹壁浅动、静脉的起始管径和走行,并完成体表定位。根据病灶部位和缺损大小、形态,设计血管蒂的长度和皮瓣的大小、位置。术中解剖血管蒂,制备皮瓣,转移至受区,完成缺损修复。评价患者的受区重建效果及供区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2~14个月。结果 3例患者的腹壁浅动、静脉血管条件良好。根据术区缺损大小,制取的SIEA穿支皮瓣分别为9 cm×6 cm、8 cm×5 cm、10 cm×6 cm,血管蒂长度8~10 cm,血管蒂动脉管径0.7~1.0 mm,静脉管径1.8~2.0 mm,血管分别与受区的甲状腺上动脉、面总静脉吻合。术后皮瓣成活,受区软组织缺损修复效果良好,下腹部供区无并发症。结论 SIEA穿支皮瓣的血管蒂位置比较表浅,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体表定位,降低了皮瓣制备的难度;同时,皮瓣制备过程中不损伤腹直肌鞘及腹部肌肉,术后供区并发症少,且瘢痕隐蔽。SIEA穿支皮瓣可望成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较好的临床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研究进展
    彭灿邦, 田臻, 季彤
    2018 (1):  84-88.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18
    摘要 ( 498 )   PDF(3976KB) ( 549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中间性软组织肿瘤,是由肌纤维母细胞/纤维母细胞所组成的独特肿瘤,伴浆细胞、淋巴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头颈部IMT临床上并不常见,所以对该疾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尚缺乏统一标准。本文就IMT的病因、临床特点、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头颈部IMT的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骨刀在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应用进展
    孙睿, 蔡育, 赵吉宏
    2018 (1):  89-92.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19
    摘要 ( 547 )   PDF(3381KB) ( 632 )  
    超声骨刀引入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已有数十年,已有大量文献对超声骨刀的应用及特点进行了研究。本文回顾近年来关于超声骨刀的文献,对超声骨刀的工作原理、临床应用进展等做一综述,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HIV相关性腮腺囊性淋巴样增生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郑恺, 倪小杰, 施武超, 胡丝桐, 孙典, 陈异平, 丁玉元, 盛美樱, 肖灿
    2018 (1):  93-96.  doi: 10.19438/j.cjoms.2018.01.020
    摘要 ( 366 )   PDF(3156KB) ( 460 )  
    HIV相关性腮腺囊性淋巴样增生是一种罕见病,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可通过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明确诊断。本文报告1例单侧HIV相关性腮腺囊性淋巴上皮增生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