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1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17 (6):  480-480. 
    摘要 ( 167 )   PDF(374KB) ( 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人源性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陶文杰, 韩永, 周榕, 石超吉, 洪多, 李江, 孙树洋, 张志愿
    2017 (6):  481-487.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01
    摘要 ( 340 )   PDF(6149KB) ( 365 )  
    目的 建立和鉴定口腔黏膜黑色素瘤(oral mucosal melanoma,OMM)人源性移植瘤(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模型。方法 将4例原发性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组织移植于免疫缺陷裸鼠皮下,观察并记录裸鼠成瘤情况,待移植瘤稳定生长后进行传代;利用H-E染色观察原发瘤和移植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黑色素瘤标志物HMB-45、Melan-A、S-100及Ki-67在两者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 4例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组织皮下移植成功并序列传代;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移植瘤在组织病理形态和4个标志物表达情况上与原发瘤保持一致。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4例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人源性移植瘤模型,传代移植瘤保留了原发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特征,可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研究提供理想的临床前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对种植体稳定性和血液炎症指标的影响
    张晓东, 刘茜, 张民主, 王敏, 朱坤
    2017 (6):  488-492.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11
    摘要 ( 316 )   PDF(3721KB) ( 306 )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对种植体稳定性和血液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我院接受种植牙手术的3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30例同期血糖正常的种植牙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并分析两组的血糖控制水平、种植体稳定性以及血液炎症指标。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2组各炎症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术后24 h实验组各炎症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ISQ呈下降后迅速回升并增强的趋势,各组各时间点的ISQ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5%组的ISQ最大下降值低于≤7.5%组,且ISQ恢复时间显著长于≤7.5%组。结论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与种植体稳定性、血液炎症指标均存在密切关系,良好的血糖控制对患者的创伤愈合和种植体的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兔上唇唇裂术后创口愈合过程中增生性瘢痕的变化趋势
    刘峰, 张岱尊, 肖文林, 薛令法, 许尧祥
    2017 (6):  493-497.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03
    摘要 ( 787 )   PDF(3468KB) ( 269 )  
    目的 观察兔唇裂术后瘢痕增生的变化趋势,探讨唇裂术后瘢痕最大增生程度发生时间,为后续研究基因治疗增生性瘢痕最有效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同一子代近交系纯种新西兰白兔40只,采用Millard唇裂修复术,制造出创伤愈合的瘢痕模型,分别在术后第2、3、4、5周进行肉眼观察和瘢痕体积测量,切取上唇瘢痕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石蜡切片染色(IHC-P)、肌成纤维细胞(MFB)计数,提取瘢痕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进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 肉眼观察,兔上唇唇裂术后创口愈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变化,术后第3、4周,瘢痕收缩较为明显,其中瘢痕体积、MFB细胞计数及α-SMA的表达与术后第2、5周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唇裂术后瘢痕增生严重程度大致呈正态分布,α-SMA作为MFB的分化标志物,为在蛋白水平测定瘢痕严重程度提供了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格犬上颌窦侧壁开窗术的路径探讨和效果分析
    林海燕, 王仁飞, 于艳春, 邓力全, 张维丹, 林征宇
    2017 (6):  498-502.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04
    摘要 ( 628 )   PDF(3804KB) ( 329 )  
    目的 探讨比格犬上颌窦侧壁开窗术的路径并分析植入人工骨代用品的效果,为建立该类实验动物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用11只雄性比格犬(犬龄17个月,体重12~14 kg),共计22个上颌窦。拔除上颌后牙建立动物模型前,静脉麻醉下行双侧锥形束CT(CBCT),以确定上颌窦位置和拔牙计划,并分析侧壁解剖结构,测量窦腔高度和前后径。拔牙后2个月行第2次CBCT,测量双侧窦腔高度和前后径,以确定人工骨替代品体积和量,测量底嵴距,并进行手术路径分析。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术,根据实验设计分为3组,分别植入3种人工骨替代品(BioCap涂层组、BioCap组、Bio-Oss组)。术后3个月行第3次CBCT,检测双侧上颌窦变化,处死动物并取样,进行相关检查。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BCT发现比格犬的上颌窦外侧有粗大的眶下神经血管束,出现率为100%;上颌窦位于上颌尖牙远中和第三磨牙近中牙根上方;拔牙前上颌窦高度为(8.10±1.05)mm,前后径为(20.87±1.51)mm;拔牙后2个月高度为(8.15±1.01)mm,前后径为(20.89±1.21)mm,窦底中点底嵴距(4.16±0.85)mm;根据测量,植入人工骨替代品体积均为2.0 mL;开窗术后3个月CBCT测量前后径为(20.86±1.27)mm,窦底中点底嵴距(7.16±0.76)mm。BioCap涂层组的成骨百分比为85.15%±6.76%, BioCap组为35.14%±6.13%,Bio-Oss组为33.16%±6.75%。统计学分析表明,开窗术后上颌窦底嵴距显著高于开窗术前(P<0.05),BioCap涂层组的成骨百分比显著高于BioCap组和Bio-Oss组(P<0.01),BioCap组和Bio-Os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 比格犬上颌窦侧壁外方有一粗大的眶下神经血管束,行侧壁开窗术需要打开2层骨窗;比格犬上颌窦侧壁开窗植入人工骨替代品能显著增加底嵴距,可作为动物模型,进行各种上颌窦手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维打印钛合金颅颌面接骨板的生物力学性能分析
    魏弘朴, 余婧爽, 姜腾飞, 李祥, 王旭东
    2017 (6):  503-507.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05
    摘要 ( 316 )   PDF(3820KB) ( 666 )  
    目的 利用2种三维打印技术制作钛合金颅颌面接骨板,并将其生物力学性能与锻造的成品化钛板进行比较。方法 获取成品化钛板数据,运用选择性激光融化技术(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和电子束熔融技术(electron beam melting,EBM)进行三维打印制作。将成品化钛板、SLM钛板和EBM钛板分别进行三点弯曲的静态力学检测和洛氏硬度检测。获取检测数据后,利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测试均顺利完成,方差分析显示,其屈服载荷结果为SLM>EBM>成品化,最大载荷结果为SLM>EBM>成品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洛氏硬度检测结果为SLM>成品化>EBM,两两比较显示,2种方式的洛氏硬度值与成品化钛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打印的钛合金接骨板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其力学强度和硬度基本满足国家及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与不可复性前移自然转归的MRI评价
    胡颖恺, 杨驰, 蔡协艺, 谢千阳
    2017 (6):  508-514.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06
    摘要 ( 919 )   PDF(5276KB) ( 665 )  
    目的 利用磁共振(MRI)比较未经治疗的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与不可复性盘前移患者的关节盘长度、盘-髁距离及关节盘形态的变化,为制订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65例(217侧关节)在随访期间未经有创或不可逆治疗的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分为可复组与不可复组,在初诊及随访结束时拍摄MRI,分别对关节盘长度和盘-髁距离进行定量测量,对关节盘形态变化和Wilkes分期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关节盘状态的改变。结果 可复组86侧关节,平均随访9.38个月(3.17~25.47个月);不可复组131侧关节,平均随访8.03个月(3.40~47.43个月)。可复组关节盘的平均长度从9.19 mm缩短至8.54 mm,盘-髁平均距离从3.77 mm增加至4.59 mm;不可复组关节盘平均长度从7.70 mm缩短至6.34 mm,盘-髁距离从6.29 mm增加至7.58 mm。可复组初诊及随访后关节盘形态均以Ⅰ型为主,关节盘仍有复位价值;不可复组初诊时以Ⅱ型为主,随访后以Ⅳ型为主,关节盘复位价值下降。以上结果组内、组间变化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自然转归过程中,关节盘前移距离逐渐增大,关节盘长度逐渐缩短。可复组经过半年余随访,关节盘形态仍较好,而不可复性组则出现明显的关节盘折叠变形。因此,对于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应尽早进行盘复位手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D打印技术在眶底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孙少龙, 来庆国, 唐晓朋, 慈江波, 李艳, 薛润琪, 张志超
    2017 (6):  515-518.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07
    摘要 ( 350 )   PDF(3364KB) ( 322 )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和镜像求反在口腔颌面部创伤和肿瘤导致的眶底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眶底缺损患者7例,以DICOM格式文件保存所有患者的上颌骨CT扫描数据,转换为STL格式后,打印疾病模型和镜像模型。钛网和可吸收眶底板依托镜像模型进行精确塑形,手术中将预成型的钛网或可吸收眶底板植入眶底缺损部位,修复缺损。结果 7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和钛网预成型,术中实现了眶底缺损的精准修复、重建。术后患者眼球内陷、复视和眼球突出等症状消失,面部对称性恢复良好。结论 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术前设计、手术模拟和植入物精确塑形,有效提高眶底缺损修复重建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对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的疗效分析
    郭忠军, 周洪, 李瑞春, 韩凤琴
    2017 (6):  519-523.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08
    摘要 ( 298 )   PDF(3705KB) ( 335 )  
    目的 探讨成人双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双颌前突畸形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口外加强支抗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50例,采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唇部软组织,上、下颌牙槽突,牙列及上、下颌骨变化状况。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为(18.84±2.61)个月,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4.72±2.32)个月;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上唇、下唇突度差值,上唇、下唇-E线差值,唇间隙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上切牙、下切牙突度差值,上、下中切牙角差值,上、下牙槽突度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人双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软、硬组织的变化
    胡兆妮, 曲卫国, 李阳, 裘罡, 王吉, 岳柏
    2017 (6):  524-528.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09
    摘要 ( 518 )   PDF(3890KB) ( 219 )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软组织厚度与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及软组织厚度的变化,以更好地预测术后软组织侧貌。方法 对26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成人患者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用InVivo5软件将CBCT转化成头颅侧位片(cephalogram from CBCT, CCB),导入“几何画板”并建立坐标系,进行定点测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所有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软、硬组织标志点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下颌比上颌相关性强。Sn∶A=0.18∶1,UL∶Ui=0.31∶1,LL∶Li=0.80∶1,Si∶B=0.84∶1,Pg'∶Pg=0.90∶1。鼻底厚度、颏部厚度与相应软、硬组织变化无相关关系。唇部厚度与软、硬组织变化呈负相关关系。术后上唇变薄,下唇变厚。结论 软、硬组织变化呈线性相关关系,下颌软、硬组织位移比率大于上颌。鼻底及颏部软组织受硬组织移动影响小,唇部变化受硬组织影响大;唇部越薄,随硬组织移动性越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来酸噻吗洛尔和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表浅型血管瘤的疗效分析
    张凯驰, 徐大朋, 程沫沙, 王绪凯
    2017 (6):  529-533.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10
    摘要 ( 615 )   PDF(3818KB) ( 361 )  
    目的 比较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与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表浅型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收治的50例表浅型血管瘤患儿, 27例外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为A组;23例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为B组。随访12个月,每个月定期复诊。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秩和检验,比较2组治疗效果、显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随访12个月,A组显效率为63.0%, B组显效率为65.2%,2组治疗效果及显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B组(P<0.05),2组均未出现危及患儿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表浅型血管瘤安全有效。与口服用药相比, 本方法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可推荐为一线用药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种医用锚固钉植入下颌骨髁突中的拉力比较
    孙守福, 甄锦泽, 张善勇, 刘秀明, 郑吉驷, 徐伟峰, 沈佩, 李慧萍, 郭克, 钟晓琪
    2017 (6):  534-537.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02
    摘要 ( 482 )   PDF(2920KB) ( 231 )  
    目的 比较颞下颌关节盘开放性锚固术中,下颌骨髁突后斜面下缘植入2种锚固钉(传统锚固钉和改良锚固钉)的拉出力量和形式。方法 收集因颞下颌关节病需行颞下颌关节置换的患者术中截下的髁突共10例,分别用传统及改良锚固钉带3-0锚固线、改良锚固钉带2-0锚固线后植入髁突后斜面下缘骨皮质内,各20组,用拉力测试仪进行拉力试验,测试实验中髁突骨皮质受损、锚固钉断裂或松动、锚固线断裂等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锚固线断裂拉力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种医用锚固钉在植入髁突和拉力测试过程中,除锚固线断裂外,均未出现骨皮质受损、锚固钉断裂、松动情况;传统锚固钉带3-0锚固线承受的最大拉力均值为(27.53±5.47)N,改良锚固钉带3-0锚固线承受的最大拉力均值为(25.89±2.64)N,改良锚固钉带2-0锚固线承受的最大拉力均值>50 N。传统型和改良锚固钉(3-0锚固线)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传统锚固钉(3-0锚固线)与改良锚固钉(2-0锚固线)比较,也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传统和改良医用锚固钉均可成功植入下颌骨髁突中,且不会导致锚固钉断裂、髁突骨皮质受损;改良锚固钉更加符合髁突解剖外形,更安全舒适,固定的2-0锚固线能承受更大拉力,比传统锚固钉更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CU中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89例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王海云, 周龙女, 朱虹
    2017 (6):  538-542.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12
    摘要 ( 367 )   PDF(3954KB) ( 283 )  
    目的 了解ICU中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我院急诊ICU的89例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其感染部位的脓液标本进行培养及病原菌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89份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13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G-)菌66株,占50.77%;革兰阳性(G+)菌59株,占45.38%;真菌5株,占3.8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度较高,普雷沃菌对甲硝唑、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度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敏感度较高;多数致病菌耐多种抗生素。结论 ICU中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以G-菌为主,多数致病菌呈多重耐药,在临床治疗时,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防止细菌耐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口腔结核11例临床病理分析
    琚梧桐, 刘莹, 谈亦然, 尹雪莱, 董敏俊, 王丽珍, 李江, 钟来平
    2017 (6):  543-547.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13
    摘要 ( 363 )   PDF(4047KB) ( 282 )  
    目的 探讨口腔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案和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本科2012年1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1例口腔结核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方案、病理检查和随访结果等。结果 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59.1岁。5例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牙龈4例、颊部1例),5例为口腔肿物(牙龈1例、颊部3例、唇部1例),1例为颌骨骨髓炎;仅1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辅助检查中,5例患者胸片检查提示伴有陈旧性结核灶。11例患者的治疗方案中,2例行切取活检后药物治疗,1例行切取活检后观察,8例行切除活检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结核后,6例患者接受结核菌素试验(PPD)检查,其中4例为阳性,并且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随访8~48个月,平均24.9个月,1例失访。随访期间,口腔病灶均无复发及新病灶形成。结论 口腔结核比较少见,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确诊有赖于病理及相关辅助检查,治疗方案以手术或手术联合药物治疗为主,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坚固内固定治疗面骨骨折115例临床分析
    高振然, 马松波, 张国琴
    2017 (6):  548-550.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14
    摘要 ( 289 )   PDF(2204KB) ( 327 )  
    目的 总结应用坚固内固定治疗面骨骨折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因面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治疗的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应用经验。结果 115例面骨骨折行坚固内固定治疗,109例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占94.8%。结论 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面骨骨折效果确切,是治疗面骨骨折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学教育
    口腔临床病理学与口腔颌面肿瘤学发展回顾
    赵泽亮 编译, 郑家伟 审校
    2017 (6):  551-558.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15
    摘要 ( 309 )   PDF(6251KB) ( 394 )  
    口腔颌面肿瘤学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口腔病理学息息相关,因为正确的处理依赖于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口腔临床病理学与口腔颌面肿瘤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凝聚了众多学者的心血和努力。本文分阶段简要回顾口腔临床病理学与口腔颌面肿瘤学的发展历程,追溯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和代表人物,为口腔医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任荣, 司家文, 张剑飞, 史俊
    2017 (6):  559-563.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16
    摘要 ( 427 )   PDF(4163KB) ( 277 )  
    目前学术界对于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依然存在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是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早期积极的手术治疗,尤其是当囊内骨折伴发关节盘、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时,目前依然没有清晰的处理准则和指南可供借鉴。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有关髁突囊内骨折治疗的文献报道,总结其治疗方法,理清治疗思路,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再生的研究进展
    张一帆, 房兵
    2017 (6):  564-568.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17
    摘要 ( 463 )   PDF(3725KB) ( 296 )  
    牙再生是牙缺失修复的发展方向之一。研究者们应用组织工程和干细胞技术,多将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结合,以定向诱导、分化种子细胞,使用体内及体外实验验证,进行全牙再生或部分牙再生的研究。本文对牙再生研究中应用的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理报告
    上颌窦近端型上皮样肉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卢迪, 王磊, 郭兵, 马春跃, 王坚, 孙坚, 张陈平, 秦兴军
    2017 (6):  569-573.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18
    摘要 ( 446 )   PDF(4424KB) ( 221 )  
    上皮样肉瘤是软组织肉瘤中一种非常罕见的组织学类型,常表现为青少年肢体远端的皮下组织或真皮内肿物。其中有一型具有较高的侵袭性,称之为“近端型”上皮样肉瘤。本文报告1例16岁女性患者,其症状初期表现为左侧颊部进行性肿胀伴疼痛,在进行专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后,初步考虑为左侧上颌窦内恶性肿瘤,伴局部骨质破坏。随后根据其组织病理学表现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最终确诊为近端型上皮样肉瘤。对该患者进行左上颌骨次全切除术,术后随访1 a,未见复发和转移迹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囊型甲状舌管囊肿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张爱华, 史晓煜, 武志强
    2017 (6):  574-576.  doi: 10.19438/j.cjoms.2017.06.019
    摘要 ( 428 )   PDF(2148KB) ( 269 )  
    报告1例临床罕见的多囊型甲状舌管囊肿病例。患儿3岁,以“发现颈部正中包块2年余”为主诉来诊,颈部正中甲状软骨上方可触及一约1.5 cm×2.0 cm大小的类圆形肿物,质软,界限清楚,随吞咽动作而上下活动。术前彩超提示颈前正中、颏下囊性包块,内呈液性伴分隔。术中见舌骨上、下多发囊肿,术后病理检查示纤维囊壁组织部分衬柱状上皮,囊腔内见黏液,壁内见胆固醇结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讨论,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