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2-1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左腮腺肿块
    张春叶;李江
    2007 (1):  79-80. 
    摘要 ( 731 )   PDF(382KB) ( 271 )  
    无摘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硬膜外导管在第二鳃裂瘘和甲状舌管瘘手术中的应用
    宋明
    2007 (1):  77-78. 
    摘要 ( 639 )   PDF(450KB) ( 282 )  
    第二鳃裂瘘和甲状舌管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作者收治18例,手术时,先将硬膜外导管插入瘘管中,便于辨认及分离瘘管,顺利将瘘管完整切除,无一例发生意外。认为将硬膜外导管插入鳃裂瘘和甲状舌管瘘内,可使手术操作简便,易于辨认瘘管, 不易将瘘管撕裂,确保手术安全、可靠、有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骨溶骨症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王月红;蒋灿华;唐瞻贵;曲彬彬
    2007 (1):  74-76. 
    摘要 ( 810 )   PDF(631KB) ( 421 )  
    溶骨症又称Gorham综合征,临床罕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以自发性进行性骨溶解吸收为主要临床表现。溶骨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特别好发于5~25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可发生于单一骨骼,也可跨过关节,侵犯多个骨骼。目前认为,早期彻底切除可有效阻止病变进展。作者报告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点、好发部位、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术导航系统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
    陈敏洁;杨驰
    2007 (1):  70-73. 
    摘要 ( 689 )   PDF(830KB) ( 404 )  
    总结术中导航技术的发展历史、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精度影响因素,重点讨论了近年来术中导航技术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现状,包括神经外科、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咽喉科、放疗科等。结果显示术中导航将使手术更加个性化,精度更高,更加微创,因而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ET和PET/CT在头颈癌中的应用
    李生娇;郭伟;谢卫红;任国欣
    2007 (1):  66-69. 
    摘要 ( 740 )   PDF(702KB) ( 312 )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是一种功能性显像设备,是目前唯一可以了解组织分子生物学代谢改变的影像技术,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其在恶性肿瘤的诊治中显示出了独特价值;但是由于PET缺乏解剖定位,临床应用仍受到一定限制;而PET/CT具有PET和CT的2种功能,实现了分子影像与解剖影像的同机融合,双方信息互补,彼此印证,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自应用以来,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就PET和PET/CT特别是PET/CT在头颈癌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氧化氮合酶在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张志纯;刘启明;李曦光
    2007 (1):  61-65. 
    摘要 ( 585 )   PDF(1010KB) ( 426 )  
    目的:利用种植型牵张器增高兔下颌牙槽嵴,观察成骨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牵张后1d组、1周组、2周组和4周组,每组4只,随机选取一侧下颌骨行牵张成骨术。术后延迟4d开始牵张,每天牵张2次,共4d。处死各组兔子,游离下颌骨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观察,通过细胞图像分析仪测定阳性面积,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诱导型NOS(iNOS)、内皮型NOS(eNOS)和神经型NOS(nNOS)的阳性表达。结果:X线及组织学检查显示,牵张间隙内新骨逐渐形成。免疫组化观察,正常骨组织NOS仅有少量的阳性表达;iNOS在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中有阳性染色,牵张后1d、1周、2周组的阳性面积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eNOS在间充质细胞、增生血管内皮细胞中有阳性染色,牵张后1d、1周、2周组的阳性面积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而nNOS在各实验组均无明显的阳性表达。结论:iNOS和eNOS在牵张成骨过程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达,提示可能对牵张成骨的新骨形成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
    欧阳可雄;陈伟良;黄志权;等
    2007 (1):  56-60. 
    摘要 ( 587 )   PDF(865KB) ( 264 )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成釉细胞瘤(AB)中表达的相关性,探讨两者与成釉细胞瘤血管生成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良性成釉细胞瘤(原发24例、复发11例)及5例恶性成釉细胞瘤和10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中VEGF、iNOS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并对上述指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KCOT、原发AB、复发AB、恶性AB中的iNOS 、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成釉细胞瘤中计数均随着iNOS和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iNOS和VEGF两者在成釉细胞瘤之间也具有相关性(rs=0.66, P<0.05)。结论:iNOS和VEGF的表达与成釉细胞瘤的血管生成及其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hBMP-2诱导成肌细胞表达成骨表型的研究
    曾融生;束煌;王剑宁
    2007 (1):  50-55. 
    摘要 ( 580 )   PDF(1028KB) ( 248 )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rhBMP-2对诱导成肌细胞成骨表型表达的影响,探索诱导成肌细胞表达成骨表型的rhBMP-2的最适浓度。方法: 采用双重酶消化法获取SD大鼠乳鼠的成肌细胞,纯化后,在含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取第3代培养细胞,按培养液中不同rhBMP-2浓度分组,分为0、0.1、0.5、1.0、1.5和5.0μg/ml共6组( 0μg/ml组为对照组),培养1、2和4周。收集不同时期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爬片进行检测,检测指标为:细胞形态和数量、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钙素(OCN)含量、Ⅰ型胶原合成量和钙化结节染色。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结果:应用rhBMP-2后,梭形成肌细胞减少,圆形或多突形成肌细胞明显增加,细胞呈集结性生长,培养4周可形成不透光结节。低、中浓度(0.1~1.5μg/ml)rhBMP-2组细胞数量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高浓度(5.0μg/ml)rhBMP-2组细胞数量显著下降(P<0.05)。0.1~1.5μg/ml 4组rhBMP-2均能促进成肌细胞合成分泌ALP、OCN和Ⅰ型胶原(所有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其中0.5和1.0μg/ml 2组促进作用更显著。 细胞培养4周后,茜素红S染色法示结节呈红色钙阳性反应。结论:低、中浓度(0.1~1.5μg/ml)rhBMP-2对成肌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但高浓度(5.0μg/ml)rhBMP-2可显著抑制成肌细胞增殖。rhBMP-2可有效诱导成肌细胞表达成骨细胞各项表型并能体外成骨,其中0.5~1.0μg/ml是一个较为适宜的诱导浓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牙龈角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牙龈的实验研究
    赖红昌;戴烨扬;张志勇
    2007 (1):  46-49. 
    摘要 ( 575 )   PDF(709KB) ( 328 )  
    目的:建立体外连续培养的人牙龈角质细胞系,探讨构建人工复合牙龈的方法,为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改善提供帮助。方法:体外无血清培养人牙龈角质细胞,探索细胞体外生长的动力学规律。将角质细胞与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牙龈。结果:体外连续传代培养人牙龈角质细胞,可传4~6代,存活30~50d;培养细胞具有角质细胞的典型形态和染色特征。第1、2代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最短,贴壁率、克隆形成率最高。角质细胞可以接种于脱细胞真皮基质上,形成组织工程化牙龈。结论:体外培养扩增人的牙龈角质细胞,第2、3代较适合用于组织工程化牙龈的构建。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作为组织工程化牙龈的支架材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羊颞下颌关节强直病理模型的建立
    杨辛;沈国芳;张志愿
    2007 (1):  42-45. 
    摘要 ( 516 )   PDF(734KB) ( 257 )  
    目的:建立山羊颞下颌关节强直病理模型,以进一步探讨颞下颌关节强直的病因。方法:取山羊9只,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采用破坏关节表面软骨、破坏关节表面软骨+去除关节盘、破坏关节表面软骨+去除关节盘+关节腔内植骨3种不同手段制作模型,术后3个月后观察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形成情况。结果:关节软骨破坏+去除关节盘组全部发生强直;保留关节盘者无一例发生强直;植骨组仅2只山羊发生关节黏连。强直者,光镜下表现为髁突与关节窝间类骨质形成;未强直者,光镜下表现为关节表面破坏。结论:去除关节盘+关节软骨破坏形成的TMJ强直,具有可重复性、短期内发生以及良好的相似性,接近人类病变发生的过程,是一种较好的制作颞下颌关节强直模型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苯丙芘诱导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
    李金忠;潘红芽;张志愿;等
    2007 (1):  35-41. 
    摘要 ( 557 )   PDF(1197KB) ( 219 )  
    目的:检测并分析苯丙芘诱导的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寻找在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方法:使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一株永生化细胞系,以及经过苯丙芘诱导而逐步产生的具有成瘤性的肿瘤细胞系[首代成瘤细胞(HB-56P)及典型鳞状细胞癌细胞(HB-94P)],通过Affymetrix U133 plus 2.0基因芯片,检测在永生化细胞(HIOEC)向成瘤细胞转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使用GenSpring 7.0进行标准化及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Venn图分析差异基因在癌变不同阶段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GO术语进行注释。对部分基因使用实时定量PCR在细胞系中进行了验证。结果:在HIOEC向HB-94P转化过程中,共有883条差异基因,大部分集中于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大分子代谢、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具有过渡金属离子结合能力、腺核苷酸结合能力及激酶活性。其蛋白产物主要是膜结合蛋白,位于核内或细胞骨架。IGFBP3、S100A8、MAP2K、KRT6B、GDF15和MET的表达基本符合芯片结果。结论:本研究检测了苯丙芘相关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为苯丙芘相关的口腔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唾液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临床特点: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陶谦;张彬;吴志;等
    2007 (1):  31-34. 
    摘要 ( 784 )   PDF(647KB) ( 341 )  
    目的:分析总结唾液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1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并检索和回顾分析中英文文献。结果: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文献16篇,包括成组病例分析5篇,个案报道11篇,共计105例。结论:唾液腺黏膜淋巴组织相关淋巴瘤以腮腺为好发部位,生长缓慢,有长期自限的倾向;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预后良好;存在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可能。对于唾液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临床密切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下径路经口气管内插管在颌面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邱成端;曹裕中;黄世真
    2007 (1):  28-30. 
    摘要 ( 576 )   PDF(567KB) ( 213 )  
    目的:探讨下颌下径路经口气管内插管在复杂颌面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6例颌面部复杂骨折患者实施下颌下径路经口气管内插管麻醉,术中使用自行研制的引管装置辅助引管。结果:16例患者均一次引管成功,在无麻醉干扰的状态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下颌下径路经口气管内插管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避免了麻醉导管对口腔手术野的干扰,是对传统麻醉插管方式的改进和补充,是复杂面部骨折手术麻醉的较好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舌鳞癌淋巴管生成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路彤彤;邹浩;贾俊;等
    2007 (1):  24-27. 
    摘要 ( 697 )   PDF(690KB) ( 622 )  
    目的:研究舌鳞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管密度/淋巴管相对面积(LVD/LVA)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术前准确判断颈淋巴结状况提供参考。方法:口腔颌面外科接受舌癌切除及颈淋巴清扫术的标本63例;对HE染色阴性的淋巴结,应用细胞角蛋白CK(AE1/AE3)标记检测微转移,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断淋巴结转移;以LYVE-1作为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研究舌癌淋巴管生成参数——淋巴管密度(LVD)和淋巴管面积(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年龄、性别、T分类、病理分级、浸润方式)之间的关系。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应用细胞角蛋白CK(AE1/AE3)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提高了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舌癌实质内未见到LYVE-1+的脉管结构,LYVE-1+脉管多位于癌周,癌周LVD、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均无关。结论:舌癌癌周淋巴管密度(LVD)、淋巴管面积(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均无关,不宜作为术前评估淋巴结状况的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侧向长钛钉皮质固定在髁突骨折中的应用
    陶谦;唐海阔;苏凯;等
    2007 (1):  21-23. 
    摘要 ( 625 )   PDF(616KB) ( 313 )  
    目的:探讨侧向长钛钉皮质固定技术治疗髁突矢状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例(7侧)髁突矢状骨折解剖复位后,用2根侧向长钛钉进行固定,术后6~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复查。结果:5例(7侧)病例的髁突外形良好,钛钉无松动、脱落,下颌运动和功能满意,开口度3.5~4.0cm,少数伴有关节区疼痛或弹响。结论:侧向长钛钉皮质固定治疗髁突矢状骨折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区室化硬化治疗的疗效观察
    陈伟良;杨朝晖;白植宝;等
    2007 (1):  17-20. 
    摘要 ( 559 )   PDF(816KB) ( 231 )  
    目的:评价区室化硬化治疗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巨大面颈部静脉畸形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6~22岁,平均14.9岁)的病损,用丝线缝扎间隔成多个小区室,再用OK-432 0.1mg(儿童)或0.2mg(成人)和平阳霉素4mg(儿童) 或8mg(成人)对每一区室进行多次经皮注射。每2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5次。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均出现明显的局部肿胀和轻微疼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暂时性面瘫,2周内自行恢复。经3~14个月(平均7.7个月)复查,4例病变完全消退,6例病变大部分消退,5例病变部分消退,1例病变少部分消退。全部患者肝肾功能正常,X线检查肺部无异常。结论:区室化OK-432和平阳霉素硬化治疗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及其恢复
    袁灏;沈国芳;王旭东
    2007 (1):  13-16. 
    摘要 ( 658 )   PDF(802KB) ( 461 )  
    目的:观察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发生及恢复情况。方法:对21例41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患者进行24周的随访。根据术前、术后4天、4周、12周、24周随访中患者下唇部触觉、痛觉及两点辨别觉的变化,按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判定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使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多个样本率间的χ2检验。结果:术后4天时,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100%,感觉丧失发生率为85.4%。术后4周时,感觉障碍恢复优秀率为14.6%,术后12周为67.6%,术后24周为81.1%,32.4%的患者于随访期末达到完全恢复。两侧感觉障碍恢复优秀率的差异在各个随访时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RO术后早期感觉功能障碍较为普遍,但大多数(81.1%)患者在术后12~24周可达到“优”等级恢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鳞癌首诊患者血清Cyfra 21-1检测的预后评价价值
    钟来平;郑家伟;张志愿;等
    2007 (1):  8-13. 
    摘要 ( 621 )   PDF(823KB) ( 231 )  
    目的:探讨在口腔鳞癌首诊患者中检测血清Cyfra 21-1含量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56例正常人和107例口腔鳞癌首诊患者的治疗前血清样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Cyfra 21-1的含量,跟踪随访12~57个月,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口腔鳞癌首诊患者治疗前血清Cyfra 21-1含量为(1.14±1.19)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40±0.16)μg/L (P=0.001);其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5.1%和96.4%。结合跟踪随访,肿瘤复发和死亡的患者,治疗前血清Cyfra 21-1含量显著高于肿瘤不复发(P=0.026)和存活(P=0.001)的患者,血清Cyfra 21-1含量越高,患者生存率越低,生存时间越短(P=0.003)。结论:口腔鳞癌患者血清Cyfra 21-1含量显著升高,并且与预后相关。检测血清Cyfra 21-1含量对口腔鳞癌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头颈鳞癌诱导化疗的评价与展望
    李龙江;高宁;潘剑
    2007 (1):  3-7. 
    摘要 ( 668 )   PDF(805KB) ( 459 )  
    头颈部鳞癌对化学治疗相对敏感,虽然经过近30年的临床研究,诱导化疗在头颈鳞癌中的应用价值仍然颇具争议。最近,随着晚期头颈鳞癌的治疗进展以及更有效的诱导化疗方案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出诱导化疗在头颈鳞癌治疗方面的价值。本文通过对以往临床试验资料的回顾和总结,探讨了诱导化疗在头颈鳞癌方面的治疗价值及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