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04-12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3种手术方式下牙支持式外科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位移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姜文辉;李彪;王旭东;王冬梅;孙昊;沈国芳
    2011 (6):  442-449. 
    摘要 ( 193 )   PDF(2132KB) ( 259 )  
    目的:研究3种不同截骨方式下牙支持式外科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中颅颌面部各解剖部位的位移情况。方法:建立3种不同截骨方式的牙支持式外科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上选取21个解剖结构,加载横向7mm扩弓量,比较分析颅面部各个解剖部位在X(矢状向)、Y(水平向)、Z(垂直向)方向的位移分布情况。结果:矢状向:上颌骨各解剖结构都有明显向前位移的趋势,而且随着手术范围的增大,颅颌面部各解剖结构向前移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水平向正面观,颅颌面复合体呈金字塔样打开,鼻腔底部有明显扩大;?面观,支抗牙颊尖的位移最大,牙的位移大于相应区域牙槽骨的位移,手术范围的增大可以使上颌骨后部有明显的扩展。垂直向观,上颌骨正中区域的腭板有向下移动的趋势,上颌骨的侧方结构如支抗牙和牙槽骨都向上移动。结论:牙支持式扩弓器行横向扩弓时会出现牙的代偿和骨骼的倾斜和旋转。随着手术范围的增大,支抗牙和牙槽骨区域水平向的位移也随之增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维生素K3对腺样囊性癌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与As2O3的联合效果
    魏治丽;张斌;朴松林
    2011 (6):  450-454. 
    摘要 ( 216 )   PDF(1221KB) ( 276 )  
    目的:探讨维生素K3 (VitK3)对腺样囊性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与As2O3的联合效果。方法:体外培养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SACC-83),分别以VitK3、As2O3以及两者联合孵育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对腺样囊性癌细胞的抑制率,Annexin-V/Pl双染色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凋亡细胞的百分数,倒置显微镜及AO/EB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后的形态。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体外实验表明,VitK3能抑制SACC-83细胞生长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细胞死亡方式以凋亡为主。VitK3与As2O3联合应用时,具有协同作用。结论:VitK3能抑制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并且与As2O3联合时有协同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内皮细胞与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低氧条件下培养后的成骨能力
    曲伟栋;杜平功;赵华强
    2011 (6):  455-460. 
    摘要 ( 142 )   PDF(1272KB) ( 212 )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内皮细胞(ECs)与自体BMSCs低氧条件下联合培养对B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BMSCs并向ECs诱导培养,用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内皮细胞表型;实验分组为BMSCs常氧成骨诱导培养组,BMSCs低氧成骨诱导培养组,BMSCs+ ECs常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BMSCs+ ECs低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持续培养7d,前6d应用PNPP法每天固定时间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作统计学分析;茜素红染色观察第7d矿化结节形成情况。低氧组为1.0%O2浓度。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BMS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诱导为ECs,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为阳性;统计学分析表明,BMSCs+ ECs低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的ALP活性表达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只有BMSCs+ ECs低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有钙化结节形成,茜素红染色呈橘红色。结论:在一定时间内,由BMSCs诱导来源的ECs与自体BMSCs低氧条件下联合培养,BMSCs的成骨活性可显著提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支化聚醚酯-二氢卟酚e6纳米光敏剂的构建与表征
    李平平;周国瑜;沈玲悦;徐青;顾基中
    2011 (6):  461-466. 
    摘要 ( 176 )   PDF(1377KB) ( 197 )  
    目的:研究超支化聚醚酯-二氢卟酚e6纳米光敏剂[hyperbranched poly(ether-ester)-chlorin e6 nano-photosensitizer, HPEE-ce6]的构建过程与表征,及其对人舌鳞癌CAL-27细胞(Tongue cancer CAL-27 cells)体外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的杀伤作用。方法:通过一步合成法构建HPEE-ce6纳米光敏剂,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透射电镜观察其表征,通过透射电镜观察CAL-27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HPEE和ce6共价结合,生成直径为50 nm左右的纳米粒子,其治疗区吸收峰比ce6红移了12 nm;经PDT处理后,形态学研究表明,CAL-27细胞发生凋亡或特征性肿胀样坏死。结论:HPEE-ce6可以通过一步法(HPEE和ce6共价交联)合成,并对人舌癌CAL-27细胞具有良好的光动力杀伤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周血DC-CIK对人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的抑瘤作用
    李思毅;张尚权;张陈平;陈万涛
    2011 (6):  467-471. 
    摘要 ( 193 )   PDF(1581KB) ( 481 )  
    目的: 探讨体外致敏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共培养细胞群对人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移植瘤裸鼠的体内抑瘤效果。方法:人舌鳞癌外周血分离培养DC,体外诱导培养CIK细胞,将致敏成熟的DC与CIK体外扩增获得共培养细胞群DC-CIK细胞;于裸鼠单侧腋下接种Tca8113,将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A、实验组B和实验组C;接种后24h,A组移植瘤区注射生理盐水,B组于对侧腋下注射DC-CIK,C组同侧腋下注射DC-CIK,饲养4周;观察移植瘤的成瘤时间、成瘤率、生长曲线及组织学观察,采用SAS 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A组平均成瘤时间为7.63d,B组为9.5d,C组为12d,A、C组有显著差异(P=0.0132);注射后2周,A组成瘤率为100%,B组为87.5%,C组为62.5%,P>0.05;观察期内,从移植瘤生长曲线观察,A组瘤体增长最快,B组其次,C组最慢,A、B组无显著差异(P>0.05),A、C组差异显著(P=0.036)。结论: 致敏DC-CIK共培养细胞对Tca8113移植瘤裸鼠有一定的体内抑瘤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人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冠根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
    王博;房兵;张莉
    2011 (6):  472-476. 
    摘要 ( 305 )   PDF(925KB) ( 361 )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下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诊治门诊中心寻求正畸治疗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I类及Ⅲ类的错?畸形各30例(以下简称为I类组及Ⅲ类组),按照矢状向骨性不调的严重程度,将Ⅲ类组分为轻、中、重度3类。以I类组作为对照,应用CBCT,从角度、线距两方面比较Ⅲ类组下前牙的冠根形态,评价其是否与错?畸形的严重程度有关。采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成组t检验分别比较Ⅲ类组与I类组之间轻、中、重度Ⅲ类组与I类组间下前牙冠根角度及冠根偏移距离的差异。结果:I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5.39°,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0.70mm;Ⅲ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2.40°,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1.1514mm,下前牙的冠根形态较之I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骨性Ⅲ类错?(以下简称为轻度Ⅲ类组)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3.36°,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0.99mm;中度骨性Ⅲ类错?(以下简称为中度Ⅲ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3.27°,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1.01mm;较之I类组,下前牙冠根形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度骨性Ⅲ类错?(以下简称为重度Ⅲ类组)下前牙冠根角度平均为171.03°,冠根偏斜距离平均为1.38mm,较之I类组,下前牙冠根形态有显著差异。结论:重度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下前牙存在明显的冠根成角现象,牙冠相对牙根明显舌倾。提示此类患者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下前牙移动的理想位置应由牙根而不是牙冠的位置决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侧唇裂术后唇红凹陷缺损的局部修复方法
    乌丹旦;王国民;杨育生;陈阳;吴忆来;张勇
    2011 (6):  477-481. 
    摘要 ( 376 )   PDF(1628KB) ( 194 )  
    目的:分析单侧唇裂术后唇红凹陷缺损的分类,探讨局部修复方法。方法:收集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红凹陷缺损患者112例,按照唇红凹陷缺损的程度及形状将其分类,并根据各型分类,利用上唇自身组织进行修复。结果:106例取得满意效果,6例较满意,无不满意病例。结论:单侧唇裂术后唇红凹陷缺损能通过上唇自身组织取得较好的局部修复效果,尽量避免运用邻近或远位组织修复,除非缺损较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骨重建腓骨塑形板的试制与初步应用
    徐立群;陈晓军;袁建兵;尹雪莱;张陈平
    2011 (6):  482-486. 
    摘要 ( 250 )   PDF(1145KB) ( 360 )  
    目的:通过对正常下颌骨形态的三维测量与分析,确定下颌骨塑形参数,指导腓骨塑形板的试制与应用。方法:收集55例华东地区正常下颌骨CT数据(Dicom格式),应用自编颌骨手术规划软件行下颌骨计算机建模、标志点设定(7个标志点)以及外形变量测定(共14个线性和角度变量)。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glm方差分析,确定下颌骨塑形参数并指导腓骨塑形板的设计与试制。应用腓骨塑形板为1例二期下颌骨(角-角)缺损患者行移植腓骨的快速塑形。结果:不同性别、个体下颌骨外形的差异主要在于结构的长短(P<0.05),而非曲度的大小(P>0.05),且下颌骨前份(颏部)外形变异相对小于后份(下颌支、下颌体)。确定下颌骨塑形参数为下颌体角140°、下颌颏角120°、下颌颏长30mm。临床应用腓骨塑形板成功为1例下颌骨(角-角)缺损患者实施移植腓骨的快速塑形,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腓骨塑形板能够快速且较为准确地实现移植腓骨的“四段式”塑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内侧髁突残存的手术治疗
    何冬梅;杨驰;陈敏洁;杨秀娟;李凌志;蒋倩
    2011 (6):  487-490. 
    摘要 ( 280 )   PDF(1641KB) ( 248 )  
    目的:探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内侧髁突残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2001—2009年收治的内侧有髁突残存的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60例82侧关节纳入研究,分别采用外侧成形术、外侧成形+咬肌瓣和外侧成形+颞筋膜脂肪瓣进行治疗。通过临床和CT随访,评价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术后开口度的改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侧关节采用外侧成形术;28侧关节采用外侧成形+咬肌瓣;32侧关节采用外侧成形+颞筋膜脂肪瓣。38例48侧关节术后随访1~4a。其中,4/11侧外侧成形术关节复发,占36.4%;3/17侧外侧成形+咬肌瓣治疗的关节复发,占17.6%;20侧外侧成形+颞筋膜脂肪瓣治疗的关节无一例复发。3种治疗方法中,外侧成形+颞筋膜脂肪瓣与单纯外侧成形术相比,开口度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侧成形术保留了残存的关节结构,与颞筋膜脂肪瓣结合,可以很好地预防颞下颌关节强直复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形劈冠法在下颌中位近中水平阻生智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赵小朋;潘朝斌;叶华山
    2011 (6):  491-493. 
    摘要 ( 281 )   PDF(761KB) ( 361 )  
    目的:探讨“T”形劈冠法在下颌中位近中水平阻生智牙拔除术中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符合中位近中水平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患者62例,采用“T”形劈冠法拔出智牙。结果:62例患者手术时间8~35min, 5例患者在挺出牙根时造成舌侧骨板折裂,复位后予以保留。术后24~48h内,6例患者出现明显的颊部肿胀,5例患者主诉术区轻微疼痛,轻度开口受限者2例,轻度干槽症1例,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下唇麻木,未发生皮下气肿及颌骨骨折。结论:“T”形劈冠法在下颌中位近中水平阻生智牙拔除术中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线法修复30例面横裂的效果评价
    张勇;杨育生;吴忆来;梁赟;李宏权;王国民
    2011 (6):  494-496. 
    摘要 ( 342 )   PDF(654KB) ( 363 )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研究,评价直线法修复面横裂的术后效果及继续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本研究中心2008—2010年的30例面横裂患儿资料,年龄3~9个月,全麻下采用直线法修复面横裂。结果:所有病例伤口愈合良好,无口角裂开。术后随访6个月~1a,患儿两侧口角位置基本对称,形态良好,瘢痕收缩不明显。结论:只要病例选择得当,直线法修复面横裂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简单实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术导板对后牙区不翻瓣手术精度的影响
    孙振宇;张明睿;陈光;王道富;刘慧;陶然
    2011 (6):  497-501. 
    摘要 ( 239 )   PDF(1036KB) ( 338 )  
    目的:评价后牙缺失患者手术导板辅助实施不翻瓣手术对种植体植入精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0年6月后牙缺失进行不翻瓣种植手术患者38例,其中男19例,女19例,平均年龄(45.06±11.10)岁,分为非导航手术组和导航手术组2组,非导航手术组男10例、女9例,上颌缺失牙17颗,下颌缺失牙22颗,由手术医师目测决定种植体窝洞预备轴向;导航手术组男9例、女10例,上颌缺失牙14颗,下颌缺失牙17颗,应用手术导板辅助进行种植体窝洞预备。术后CT扫描,以种植体长轴为中心重建缺牙区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以角度偏差5°、距离偏差2mm为标准,对种植体植入位置满意度计数,对下后牙缺失病例是否出现尖端接触舌侧骨皮质、有无影响种植体植入长度的种植体计数。应用Stata 7.0软件计算上述指标的百分率并进行2组间χ2检验。结果:经统计学检验分析,与非导航手术组相比,导航手术组种植体颊舌向和近远中向角度误差以及下颌后牙种植体到下颌神经管距离误差满意率较高,下颌后牙种植体尖端接触舌侧骨皮质的发生率较低,并且因骨皮质阻挡、影响种植体植入长度的发生率较低。结论:与非导航手术组相比,手术导板可降低种植体植入角度误差和骨皮质阻挡植入种植体的发生率,使种植体植入位置满意率更高,并显著提高下颌后牙缺失病例的种植体植入长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randwein病理评分系统与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预后的关系
    努尔艾拉·努尔买买提;木合塔尔·霍加;迪丽努尔·阿西木;热孜亚·艾尼
    2011 (6):  502-509. 
    摘要 ( 262 )   PDF(1881KB) ( 301 )  
    目的: 探讨Brandwein病理评分系统中各指标与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MEC)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关系,比较不同病理评分系统分级的病理分级与唾液腺MEC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对33例唾液腺M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寿命表法计算术后的复发率和转移率,用Kaplan-Meier方法对影响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不同病理评分系统分级的患者3、5、10年复发率和转移率进行比较。结果:33例唾液腺MEC患者术后3、5、10年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8.05%、13.07%、56.17%和7.05%、12.07%、34.20%。单因素分析表明,神经侵犯、病理分级B(按Brandwein病理评分系统分级)等10个因素是MEC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组织坏死、临床分期等11个因素是MEC患者术后转移的重要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病理分级B(P=0.027,OR>1)是MEC患者术后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组织坏死(P=0.004,OR>1)是唾液腺MEC患者术后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病理分级A(按AFIP病理评分系统分级)中,高分化MEC患者10年复发率为25.15%;病理分级B中,高分化MEC患者术后10年内无复发患者。病理分级A中,中分化MEC患者中5年转移率为50.35%,10年转移率为100%;病理分级B中,中分化MEC患者5年、10年内无复发患者。结论:唾液腺MEC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逐渐增加,术后患者应进行长期随访。病理分级B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组织坏死是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分级B可能是比病理分级A客观性更强的分级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颌面-头颈部静脉畸形诊治指南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脉管性疾病学组
    2011 (6):  510-517. 
    摘要 ( 289 )   PDF(1253KB) ( 296 )  
    静脉畸形是常见的良性病变,约40%发生于头颈部,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和功能,甚至可并发大出血或呼吸道梗阻而危及生命。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激光、硬化剂注射等。小而浅表的静脉畸形治疗较为简单,效果良好;而累及多个解剖分区的深部、广泛病变治疗困难,是临床上面临的一大挑战。对于复杂病例,单一治疗方法的效果欠佳,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疗机构的技术条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采用综合序列治疗,以期获得最佳疗效。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诊治经验,制定口腔颌面-头颈部静脉畸形诊治指南,希望对临床规范治疗起到指导作用。本指南将及时予以更新,以反映和纳入最新研究成果,为广大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癌变的诊断与综合治疗
    叶茂昌;马骏;王来平;李容新;李黎丽;曹浩
    2011 (6):  518-520. 
    摘要 ( 468 )   PDF(439KB) ( 193 )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扁平苔藓(OLP)癌变的诊断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998—2007年间收治的经临床初诊并经病理学证实的64例OLP癌变患者,从临床角度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便于观察,均选择位于颊黏膜的患者,在PVP诱导化疗21d后选择根治性手术。结果:术后1、3 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7.50%和75.00%,局部复发11例(17.18%)。结论:探讨OLP癌变的诊断标准,解决了Krutchkoff等提出的不同意OLP癌变的3点质疑;OLP癌变治疗的重点在于综合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皮-间充质转分化与转录因子Snail、Slug、 Twist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阿里木江·吾守;潘红芽;张志愿
    2011 (6):  521-525. 
    摘要 ( 287 )   PDF(602KB) ( 453 )  
    上皮-间充质转分化(EMT)是上皮细胞在特定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向间充质细胞转化的现象,它在上皮性肿瘤的演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肿瘤发生过程中,转录因子Snail、Slug、Twist等常可引发EMT,促使肿瘤的侵袭与转移。Snail、Slug 和Twist在口腔鳞癌演变过程中,尤其在浸润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介绍EMT的概念、特征以及Snail、Slug 和Twist的基因结构特点、生物学特性等,特别对其在口腔鳞癌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颌术后罕见并发症—气胸合并肺部感染1例报告
    于德栋;王旭东;周龙女;沈国芳
    2011 (6):  526-528. 
    摘要 ( 522 )   PDF(490KB) ( 457 )  
    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正颌术后发生气胸合并肺部感染病例。在双颌手术(上颌Le Fort I型截骨术,下颌BSSRO术,颏成形术)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右肺上部气胸合并右肺内下部感染症状。在行胸腔闭式引流、低流量吸氧以及相应的支持治疗后,右肺气胸积气明显减少,肺部炎症逐渐吸收。术后3个月复查,患者完全康复。复习文献,未发现正颌术后气胸合并肺炎的其他报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