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1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光学导航定位多自由度机械臂辅助颅颌面骨畸形整复技术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桂海军;张诗雷;沈国芳;栾楠;林艳萍;徐兵
    2011 (3):  178-182. 
    摘要 ( 167 )   PDF(1122KB) ( 519 )  
    目的:基于现有的光学定位正颌外科导航手术的技术路线,建立并验证光学导航定位下机械臂辅助颅颌面骨畸形整复手术的技术路线。方法:(1)应用工业机械臂Motoman作为执行机构,并与现有导航系统实现整合;(2)按照术前规划,在导航下对颅骨模型进行截骨操作;(3)记录实验相关数据并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自主算法实现了机械臂与导航系统的整合,并按照术前规划,顺利完成Le Fort Ⅰ型截骨操作。机械臂末端执行器定位误差小于2mm,方位角度误差小于5°。结论:光学导航定位多自由度机械臂辅助颅颌面骨畸形整复手术的技术路线得到验证,整合后的系统基本能够满足在医师现场监控下临床应用的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wist、Snail、Slug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阿里木江·吾守;潘红芽;田臻;王丽珍;张志愿
    2011 (3):  183-188. 
    摘要 ( 267 )   PDF(1183KB) ( 897 )  
    目的:探讨Twist、Snail、Slug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术前未接受放化疗的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或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60例原发OSCC患者肿瘤切除石蜡标本中Twist、Snail、Slug 蛋白的表达情况, 检测结果采用 SPSS10.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OSCC组织标本中,Twist的表达率为70%;Twist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OSCC标本中的表达率为64.3%,无颈部淋巴结转移OSCC中的表达率为35.7%;早期OSCC中的表达率为55.6%,晚期OSCC的表达率为81.8%。Twist表达水平在OSCC患者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不同肿瘤分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P=0.046)。60例OSCC患者随访时间37个月(6~59个月),16例患者术后复发。Twist表达与肿瘤复发相关(P=0.025);Cox回归模式分析表明Twist蛋白表达是OSC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P=0.042)。与患者年龄、 性别、T分期、病理分级、吸烟、饮酒等无关(P>0.05)。60例OSCC组织标本中,Snail和Slug表达率分别为63.3%,58.3%;表达水平在OSCC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预后无影响(P>0.05)。结论:Twist、Snail、Slug 蛋白在OSCC中高表达,Twist表达水平在OSCC患者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不同肿瘤分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Snail、Slug表达水平与OSCC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lx2在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孙昊;王旭东;沈国芳;蒋欣泉;张秀丽;代杰文;卢境婷
    2011 (3):  189-194. 
    摘要 ( 230 )   PDF(860KB) ( 599 )  
    目的:探讨Dlx2(distal-less homeobox 2)基因过表达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前成骨细胞系MC3T3-E1向成骨方向分化的影响。方法:构建Dlx2过表达的反转录病毒载体,测序验证。体外病毒转染MC3T3-E1后,以嘌呤霉素行抗性筛选稳定细胞株, 以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转染后细胞中Dlx2的表达。应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Dlx2过表达对部分成骨相关基因(ALP、OCN、Runx2、Msx2)表达的影响。以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和茜素红染色法检测Dlx2过表达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 SAS 6.04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本实验成功构建Dlx2过表达的反转录病毒载体,测序正确。体外转染后筛选出Dlx2稳定高表达细胞株MC3T3-E1- Dlx2,其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成骨诱导过程中,MC3T3-E1- Dlx2 细胞ALP值在第4、7、14d均高于对照组细胞,茜素红染色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染色深。Dlx2过表达在成骨诱导早期能显著促进ALP和 Msx2的表达(P<0.05),晚期则上调OCN表达(P<0.05),而Runx2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Dlx2过表达上调ALP、OCN等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完整牙列下颌骨生物力学模型的建立
    殷学民;李燕;张美超;任晓旭
    2011 (3):  195-197. 
    摘要 ( 214 )   PDF(612KB) ( 312 )  
    目的:通过CT结合逆向工程软件建立含完整牙列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生物力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志愿者1名,X线检查无颌骨疾患,取得其下颌骨CT资料,利用Mimic及Geomagic软件建立成年人含牙列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的含完整牙列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精确反映了下颌骨外形及内部解剖特点,实现了对下颌骨不同结构的精确区分,共得到80047个单元,模型加载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结论:该模型的建立,可有效实现对下颌骨的生物力学研究,更加接近临床实际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颌骨功能性重建中用钛植入体重建颧上颌支柱的生物力学研究
    沈毅;孙坚;李军;王冬梅;王成焘;吴轶群
    2011 (3):  198-203. 
    摘要 ( 174 )   PDF(924KB) ( 282 )  
    目的:对腓骨+不同钛植入体的上颌骨重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研究上颌骨功能性重建中用钛植入体重建颧上颌支柱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对腓骨+重建钛板、腓骨+钛网和腓骨+颧种植体3种上颌骨重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于双侧后牙区垂直加载,研究钛植入体的应力和位移分布。结果:腓骨+重建钛板和腓骨+钛网这2种类型在钛板和钛网的转折处应力和位移最大;腓骨+颧种植体在颧种植体植入颧骨处的应力最大,在颧种植体的中点位移最大。结论:在上颌骨功能性重建中,用颧种植体重建颧上颌支柱是可行的,而用钛板或钛网重建颧上颌支柱则不可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钛网成型自体颗粒骨复合骨修复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张雅博;马秦;程晓兵;王一波;杜兆杰;雷德林
    2011 (3):  204-207. 
    摘要 ( 244 )   PDF(1003KB) ( 895 )  
    目的:评价钛网成型自体颗粒骨复合骨修复材料移植重建兔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18只新西兰家兔,均建立单侧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用钛网成型重建下颌骨外形后,分别移植自体颗粒骨、骨修复材料和自体颗粒骨复合骨修复材料。术后12周取移植骨做组织学检查及Micro-CT检查。应用SPSS 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移植部位有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材料已大部分吸收,实验组自体颗粒骨复合奥邦骨修复材料的骨体积分数和骨密度与仅用自体颗粒骨移植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钛网支撑自体颗粒骨复合骨修复材料移植能够形成良好的骨组织学结构,为下颌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原蛋白海绵促进牙槽窝早期骨愈合的实验研究
    朱晓琴;邢树忠;杨波
    2011 (3):  208-211. 
    摘要 ( 663 )   PDF(647KB) ( 293 )  
    目的:研究胶原蛋白海绵填入拔牙创后胶原蛋白海绵对牙槽窝早期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建立兔拔牙模型,左侧拔牙创内植入胶原蛋白海绵为实验侧,右侧拔牙创为空白对照侧。拔牙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处死动物取材,通过骨密度检测和组织学检查评价拔牙创牙槽窝愈合情况。应用SPSS12.0软件包对组间均数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1、2、4、8周,实验侧牙槽窝新骨形成明显优于对照侧;术后12周,2组新骨形成无显著差异。结论:胶原蛋白海绵填入拔牙创能促进牙槽窝的早期骨愈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STP1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韩婧;张春叶;夏荣辉;顾挺;李江
    2011 (3):  212-216. 
    摘要 ( 235 )   PDF(1057KB) ( 426 )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 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 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A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 S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SACC和18例瘤旁腺体中GSTP1的蛋白表达,分析GSTP1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STP1在SA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瘤旁腺体(P<0.05)。在SACC肿瘤组织中,GSTP1表达的高低与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在组织学3级中的表达高于1、2级。在组织学1级中,GSTP1主要在胞核表达,但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升高,GSTP1在胞质中表达显著增加(P=0.022)。结论:GSTP1的高表达及在肿瘤细胞不同部位表达与SACC的发生、肿瘤细胞分化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地区100例青年人面部正常值测量分析
    王悦;王国民
    2011 (3):  217-222. 
    摘要 ( 243 )   PDF(994KB) ( 242 )  
    目的:获得上海地区青年人面部的正常值和基本比例关系。方法:采用人体测量学的面部基本测量指标和Farkas建立的系统化面部形态直接测量法,对100例18~24岁在校学生的面部进行测量,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获得上海地区青年人正常面部形态的基本均值和各个部分的基本比例关系。结论:本测量研究为面部美容医学及整形外科学提供了客观的面部形态学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秋旭;王天祥;刘维贤
    2011 (3):  223-226. 
    摘要 ( 179 )   PDF(764KB) ( 342 )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及其抑制剂(PAI-1)在舌鳞癌(TS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链霉卵白素-生物素复合体方法检测uPA及PAI-1在74例TSCC组织和15例癌旁正常黏膜中的表达。以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Kappa一致性法分析uPA和PAI-1表达的相关性,χ2检验分析两者的表达水平与舌癌临床指标的关系,连续校正法检验两者联合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TSCC组织中uPA和PAI-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6%(53/74)和75.7%(56/74)。uPA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相关,与肿瘤病理学分级无关;PAI-1与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相关,与肿瘤病理学分级无关。uPA和PAI-1同时阳性表达组,颈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同时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uPA和PAI-1表达在TSCC中明显升高,并与TSCC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支后缘垂直切开上移重建髁突治疗骨软骨瘤
    王国松;刘尧;宋冬惠;李继华;祝颂松;罗恩;冯戈;胡静
    2011 (3):  227-229. 
    摘要 ( 247 )   PDF(649KB) ( 307 )  
    目的:评价下颌支后缘垂直骨切开术用于治疗髁突骨软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4—2009年间9例应用髁突切除术及带蒂下颌支后缘上移重建髁突治疗髁突骨软骨瘤的患者进行随访,并通过影像学、咬合关系及颞下颌关节功能进行综合评估。结果:经过至少8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髁突重建后的咬合关系、面形及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影像学检查显示,下颌支后缘上端位于关节窝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建呈光滑的扁球形。结论:下颌支后缘垂直骨切开带蒂上移,是重建因骨软骨瘤切除所导致的髁突缺损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快速原型技术指导腓骨平行折叠重建下颌骨的探讨
    尚德浩;王雪梅;于艳凤;徐中飞;孙长伏
    2011 (3):  230-233. 
    摘要 ( 221 )   PDF(1060KB) ( 342 )  
    目的:研究如何将快速原型技术与腓骨平行折叠技术相结合,以更好地指导下颌骨重建。方法:下颌骨肿瘤切除术后复杂缺损重建患者6例,术前计算机辅助模拟手术,应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腓骨平行折叠后的颌骨模型并预制钛板形态,参照模型,指导术中腓骨骨段精确摆放位置。结果:所有患者创口一期愈合,结合放射核素扫描及数字全景片检查,证实移植腓骨与剩余颌骨完全愈合,腓骨位置与术前设计吻合,患者术后咬合关系良好,面形恢复满意。结论:利用快速成型技术指导腓骨平行折叠,能够更精确地重建下颌骨的外形,有利于保持咬合关系和髁突位置,为二期种植义齿修复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颌骨大型囊性病变相关牙的保存治疗
    马宏涛;王海宁;孙坚
    2011 (3):  234-236. 
    摘要 ( 277 )   PDF(446KB) ( 308 )  
    目的:研究保存颌骨大型囊性病变相关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的102颗相关受累牙术前行根管治疗。手术彻底刮除颌骨病变组织后,用电钻将暴露于骨腔中的根尖磨除2~3mm。术后随访7~28个月,检查经治牙的松动、咬合、牙根吸收以及骨质修复情况。结果:22例患者颌骨囊性病变均无复发。102颗经治牙中,98颗成功保留,均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4颗因松动加剧于术后3个月拔除。结论:颌骨大型囊性病变相关牙,经术前根管治疗联合术中根尖切除可予有效保存,不增加囊性病变的复发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4例口腔颌面部错构瘤临床分析
    阿里木江·吾守;潘红芽;胡镜宙;阮敏;张志愿
    2011 (3):  237-241. 
    摘要 ( 358 )   PDF(785KB) ( 316 )  
    目的:对口腔颌面部错构瘤的临床特点、不同手术方法及效果作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199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94例口腔颌面部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各临床因素之间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函数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结果:入组病例男107例(55.2%),女87例(44.8%),男女比例为 1.23∶1。年龄0~82岁,平均年龄33岁;主要发生在0~29岁年龄段,共99例,占51.1%。发生在口腔黏膜的错构瘤为133例(68.6%),颌面部皮肤53例(27.3%),唾液腺8例(4.1%)。肿瘤直径约1~12cm,平均为3.9cm 。病程1~264个月,平均66个月。19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157例行门诊手术,37例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中,5例(13.5%)为剜除术、20例(54%)为切除术、2例(5.5%)为扩大切除术、10例(27%)为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错构瘤。术后随访18~60个月,平均36.1个月。6例患者术后复发(16%), 2例复发部位位于颈部,4例位于口腔及颅颌面部。住院手术的37例患者中,10例采用部分切除术(不完全切除),4例复发;27例采用完全切除(剜除术、切除术、扩大切除术),2例复发;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2)。结论:口腔颌面部错构瘤主要发生在口腔黏膜,无性别差异。手术治疗是口腔颌面部错构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完全切除可减少复发,改善患者预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诊治指南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脉管性疾病学组
    2011 (3):  242-247. 
    摘要 ( 568 )   PDF(855KB) ( 700 )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VMs)是由于胚胎期脉管系统发育异常而导致动、静脉直接吻合所形成的血管团块,内含不成熟的动脉和静脉,而且血管团块中没有毛细血管,动静脉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直接交通。在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中,动静脉畸形相对少见,仅占1.5%左右,口腔颌面部是最好发的部位,占所有动静脉畸形的50%,其次是四肢和躯干。尽管动静脉畸形是先天性疾病,但仅有约60%是在出生时即被发现,其余在青春期或成年后才逐渐显现。病灶通常随身体发育而呈比例增长,可长期保持稳定,也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外伤、青春期或孕期体内激素变化及不恰当的治疗,如病灶的次全切除、供血动脉结扎或堵塞之后。介入栓塞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介入栓塞成功的关键是输送器进入异常血管团的中央以及选用可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栓塞剂。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诊治经验,制定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治疗指南,希望对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的规范治疗起到指导作用。本指南将及时予以更新,以反映和纳入最新研究成果,为广大患者提供最新治疗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付洪海;何悦
    2011 (3):  248-251. 
    摘要 ( 246 )   PDF(463KB) ( 605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由于能向骨、软骨、脂肪等多个细胞系分化并且分离方便,所以在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在特定的微环境刺激下,BMSCs可以向多种细胞系分化,但是其向成纤维细胞分化的研究较少。BMSCs源性成纤维细胞与肿瘤、纤维化等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该文就BMSCs的分离、分化条件及相关疾病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及临床应用前景
    庄乾伟;何悦
    2011 (3):  252-257. 
    摘要 ( 207 )   PDF(721KB) ( 280 )  
    骨髓基质干细胞是一种多潜能干细胞,能自我复制并能分化为多种细胞系,目前被广泛用于再生医学的研究。在体外,经过一定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的诱导,可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内,骨髓基质干细胞被移植到缺血区后可发生血管生成。故临床上骨髓基质干细胞可用于少血管或无血管区的血管构建和受损组织的修复,但也可引起血管再狭窄、肿瘤生长等不良后果。该文就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诱导条件、分子机制、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颌骨骨旁骨肉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钱美琼;王韶颖;田臻
    2011 (3):  258-260. 
    摘要 ( 235 )   PDF(656KB) ( 468 )  
    骨旁骨肉瘤(parosteal osteosarcoma,POS)是一种发展缓慢、恶性程度较低的骨肉瘤。其中,约70%的病变位于股骨远端的屈侧,也可见于胫骨近端及肱骨近端,扁骨极少受累。临床上,发生于颌骨的骨旁骨肉瘤非常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上颌骨的骨旁骨肉瘤,并结合相关文献对上颌骨旁骨肉瘤的临床、CT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王明一;杨雯君;曲行舟;钟来平;张陈平
    2011 (3):  261-264. 
    摘要 ( 280 )   PDF(1200KB) ( 668 )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肿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表现为颈部或咽旁的无痛性肿物,早期无呛咳、声音嘶哑等迷走神经受侵犯症状,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神经鞘瘤而影响治疗。该肿瘤在MRI图像上有特征性表现而有助于提高诊断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需长期服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受损神经恢复;放疗等保守疗法可减缓肿瘤的生长速度及神经症状的出现时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