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3-06-1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腮腺D族链球菌感染 1例报告
    段金生;姚咏芳
    2003 (3):  165. 
    摘要 ( 1742 )   PDF(353KB) ( 733 )  
    无摘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颌骨成釉细胞瘤肺转移: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郑家伟;车宗刚;张志愿等
    2003 (3):  189-190. 
    摘要 ( 1724 )   PDF(372KB) ( 1003 )  
    无摘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部异位胸腺1例报告
    蒋朝华;周弘;曹选平;唐友盛
    2003 (3):  187-188. 
    摘要 ( 1737 )   PDF(389KB) ( 982 )  
    无摘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索在儿童颌面瘢痕畸形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徐辉;耿清胜;但颖之;姜虹;朱也森
    2003 (3):  185-186. 
    摘要 ( 1732 )   PDF(429KB) ( 1026 )  
    目的: 观察光索在儿童颌面瘢痕畸形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一组11例张口困难或合并颈部活动受限的颌面瘢痕畸形患儿,应用光索辅助进行气管插管,观察完成气管插管每例患者所用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插管,最长需时10min,最短3min,平均5min,所有患者无声门水肿发生。 结论: 光索是解决儿童颌面外科气管插管困难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侧旋转皮瓣修复眶下、颧、颞部缺损12例报道
    于丹;陶智潞
    2003 (3):  183-184. 
    摘要 ( 1617 )   PDF(468KB) ( 838 )  
    目的: 探讨面侧旋转皮瓣修复眶下、颧部及颞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面侧旋转皮瓣对12例因良恶性病变切除造成的眶下、颧部及颞部缺损进行修复。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色泽、质地和厚度接近缺损区的皮肤,效果满意。结论: 面侧旋转皮瓣是修复眶下、颧部及颞部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操作简单,效果可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蛋白质组学进展及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孙俊勇;郭伟
    2003 (3):  179-182. 
    摘要 ( 1740 )   PDF(751KB) ( 797 )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作为功能基因组学的一部分,蛋白质组学成为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本文就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进展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做一概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体外研究
    尚政军;李金荣;李祖兵;赵怡芳
    2003 (3):  176-178. 
    摘要 ( 1596 )   PDF(866KB) ( 776 )  
    目的: 观察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口腔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口腔鳞癌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人舌鳞癌TSCCa细胞系和人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GNM细胞系中的表达。 结果: 两个细胞系在翻译和转录水平上均可表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浆。 结论: 口腔鳞癌细胞可以通过自分泌形式产生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进一步证实了一氧化氮可能促进肿瘤发生的观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铂化疗对口腔颌面部鳞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张 萍;陈万涛;徐 骎
    2003 (3):  172-174. 
    摘要 ( 1663 )   PDF(724KB) ( 705 )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鳞癌对顺铂的应答规律,以阐明肿瘤耐药的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化疗。方法: 收集(8例)4对临床标本,根据其是否接受过顺铂化疗,分为2组,采用Affymetrix HG-U95Av2 寡核苷酸芯片对其基因表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应用Genespring软件同时对标本和基因进行聚类,发现根据标本是否接受过顺铂化疗及化疗效果可正确聚类,而且利用基因聚类的结果,筛选出关系最密切的50条基因,其表达情况能够正确预测标本是否接受过顺铂化疗。结论: 顺铂化疗可改变一组基因在口腔鳞癌的表达,可以通过该组基因的表达谱对标本进行正确聚类,而且这种改变可能与口腔鳞癌顺铂化疗效果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国产消旋聚乳酸载体复合rhBMP-2和hTGF-β1修复兔下颌骨缺损
    王伟;邱蔚六;袁文化等
    2003 (3):  166-171. 
    摘要 ( 1562 )   PDF(1246KB) ( 878 )  
    目的: 评价国产消旋聚乳酸(PDLLA)载体材料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rhBMP-2/hTGF-β1)整复兔下颌骨骨缺损的能力和载体材料的性能。方法: 建立健康成年家兔下颌骨骨缺损动物模型,分别应用PDLLA/rhBMP-2、PDLLA/rhBMP-2/hTGF-β1、PDLLA/hTGF-β1复合材料作为实验组,单纯PDLLA载体材料和空白组作为对照组,整复下颌骨缺损;通过大体解剖学观察、CT扫描和三维重建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术后2周时,各组下颌骨缺损区长度无差异;术后4周和8周时,PDLLA/rhBMP-2、PDLLA/rhBMP-2/hTGF-β1、PDLLA/hTGF-β1复合材料植入组,下颌骨缺损区长度与单纯PDLLA材料和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复合材料各组间无差异。4~8周时,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实验组可见大量分泌旺盛的成骨细胞,并有明显的新骨形成, PDLLA材料逐步降解。结论: 国产消旋聚乳酸载体材料复合骨形成蛋白-2和(或)转化生长因子-β1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PDLLA可作良好的载体材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骨外侧下弧线的形态学研究
    徐立群;张陈平;黄耀德
    2003 (3):  163-165. 
    摘要 ( 1756 )   PDF(513KB) ( 772 )  
    目的: 研究下颌骨外侧下弧线的形态,为下颌骨外形线的相关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电子扫描仪对22例华东地区成年人下颌骨标本进行1∶1的下颌骨外侧下弧线形态扫描、定点、测量;数据以SAS(6.12 Version)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下颌骨外侧下弧线为一条抛物曲线(Y=KX2, P<0.01),可用下颌体长(GoPg)及下面宽(GoGo)来具体描述,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可以用数学方法通过下颌体长及下面宽来推算下颌骨外侧下弧线的形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侧唇裂修复术中唇红瓣的量化设计
    刘云生;车宗刚;王冰;王勇;彭化海
    2003 (3):  159-162. 
    摘要 ( 1816 )   PDF(715KB) ( 754 )  
    目的: 在多数单侧唇裂修复术中,唇红瓣的设计过多地依靠医师的个人经验。基于Noordhoff提出的原则,本文提出一种量化设计唇红瓣的方法以克服此类缺陷。方法: 单侧唇裂患者36例,依量化设计原则设计唇红组织瓣修复唇红,观察术后照片,评价效果。结果: 32例唇红修复后形态满意。结论: 经量化后的唇红瓣设计简单可靠,易于掌握,其效果具一定的可预知性,可供各种单侧唇裂术式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镜辅助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病因观察与药物灌注治疗
    俞创奇;杨驰;邱蔚六;胡北平;沈宁;郑凌艳;丁永敏
    2003 (3):  155-158. 
    摘要 ( 2047 )   PDF(769KB) ( 1126 )  
    目的: 通过内镜技术了解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导管内在表现和阻塞病因,并根据病变情况进行导管扩张术和相应的药物灌洗和灌注治疗。方法: 应用涎腺镜对16例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患者的导管进行观察,了解其导管壁和导管内变化,以明确发病原因。根据内镜下的不同表现进行导管扩张、氯霉素灌洗和碘化油灌注,观察疗效。结果: 16例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患者的内镜下导管内壁变化显示,引起腮腺导管阻塞的内在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导管炎(表现为导管内壁充血)11例;导管炎伴脓栓(或粘液栓子)形成7例;导管炎伴炎性增生9例;导管炎伴结石(结石常粘附在导管壁)2例。16例患者均行导管冲洗扩张术,9例患者同时行药物灌注术。近期随访显示优良率分别为87.5%(2周)和81.3%(4周);应用碘化油灌注的患者,疗效更明显。结论: 内镜能直接了解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内在病因,并可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碘化油行腮腺导管灌注,能起暂时性的导管扩张、栓塞作用,使灌洗抗生素液停留更长时间,以提高疗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骨骨折患者围术期咬合功能变化的研究
    徐兵;史俊;唐友盛
    2003 (3):  152-154. 
    摘要 ( 1624 )   PDF(565KB) ( 823 )  
    目的: 本文利用T-Scan II计算机咬合分析系统,评价下颌骨骨折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咬合力变化。方法: 收集20例下颌骨骨折病例,利用T-Scan II计算机咬合分析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咬合力进行测定,分别对患者的力不对称指数、总力、力中心点位置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术后1个月测得的力不对称指数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术后3个月进一步下降;总力值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1个月的变化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力中心点位置在术后趋于正常。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立即重建下颌骨骨折患者的正常咬合,为咬合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但力的恢复比较缓慢。双侧力的分布、力中心点位置以及力的大小,是评价下颌骨骨折治疗后咬合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确定位模板在种植义齿治疗中的应用
    张世周;马泉生;马睿
    2003 (3):  148-151. 
    摘要 ( 1693 )   PDF(754KB) ( 842 )  
    目的: 设计制作一种种植手术模板,用以解决种植义齿修复中种植体植入位置及方向准确性的问题。方法: 在口腔检查和螺旋CT(SCT)准确测量、定位的基础上,将拟植入区的牙槽骨和基骨的形态准确地转移到石膏模型断面上,然后,在“牙槽骨和基骨” 的范围内设计种植体的位置和方向,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结果: 应用本法治疗12例部分牙缺失患者,植入28颗种植体,均达到了满意的修复效果。结论: 本模板定位、定向准确,可以最有效地利用植入区的骨量,从而扩大了种植修复的适应证,有效地避免种植手术的失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arry-Romberg综合征19例报道
    沈国芳;唐友盛;张志愿;邱蔚六;卢晓峰
    2003 (3):  143-147. 
    摘要 ( 1683 )   PDF(1057KB) ( 959 )  
    目的: 回顾分析Parry-Romberg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并探讨5种血管化游离组织瓣(腹股沟真皮脂肪瓣、大网膜瓣、背阔肌瓣、前锯肌瓣、背阔肌-前锯肌一蒂双瓣)行颜面萎缩畸形整复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9例Parry-Romberg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程、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游离组织瓣的选择、术后随访功能恢复情况,探讨不同组织瓣行颜面萎缩畸形充填整复的适应证和优缺点。本组病例中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12~48岁,中位年龄23岁。右侧11例,左侧8例。病程4~16a,中位病程9a。病损涉及半侧颜面组织,如皮肤、皮下组织、肌、软骨及骨,造成部分或全部萎缩。结果: 19例患者全部用游离组织瓣修复,其中腹股沟真皮脂肪瓣11例,大网膜瓣4例,背阔肌瓣2例,前锯肌瓣1例,前锯肌瓣+背阔肌一蒂双瓣1例。所有组织瓣均经血管吻合,除1例腹股沟真皮脂肪瓣因术后感染发生部分坏死液化外,其余均全部成活(94.7%),术后随访6个月~5a,除3例因局部臃肿等原因需行二期修复外,颜面凹陷畸形得到满意修复。结论: 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移植技术矫正Parry-Romberg综合征颜面萎缩畸形,恢复和重建颜面形态和丰满度,有着良好的效果。腹股沟真皮脂肪瓣具有供区隐蔽,组织供应量大,且其吸收有一定自限性等特点,最多用于这种畸形的填塞修复。前锯肌或联合背阔肌瓣,由于可以同期进行神经吻合的动力性修复,且血管蒂解剖恒定,值得推荐应用。而大网膜瓣由于需剖腹,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而拒绝,宜作二线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定量UPPP手术及其评价
    卢晓峰;唐友盛;李青云;朱敏;邱蔚六
    2003 (3):  138-142. 
    摘要 ( 1631 )   PDF(952KB) ( 985 )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的UPPP的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我科自行建立的上呼吸道测量、分析系统,进行阻塞部位和程度检查;同时摄发/i/音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腭咽闭合点,按一定的比例切除多余的软腭。对18例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PSG监测和头影测量分析及语音评价,检验本法的效果。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88.89%,18例患者术后睡眠呼吸暂停、睡眠质量和睡眠低氧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头影测量分析显示:18例患者腭咽闭合功能良好,患者术后进食无呛咳。语音检测显示:18例患者手术前后语音功能无显著差异。结论: UPPP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精确计算软腭切除量。计算机辅助的定量UPPP,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前部骨折拉力螺钉与小型接骨板固定的疗效比较
    刘林;张益;何冬梅;邹立东;安金刚
    2003 (3):  135-137. 
    摘要 ( 1651 )   PDF(643KB) ( 817 )  
    目的: 比较下颌前部骨折应用拉力螺钉固定和小型接骨板固定的疗效。方法: 下颌前部单线骨折14例,应用1枚拉力螺钉固定,8例应用2块小型接骨板固定,术后2~3周、3~4个月复诊。比较两组术后关系、力及颏神经损伤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上述指标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但拉力螺钉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小型接骨板固定组显著缩短。结论: 下颌前部骨折用1枚拉力螺钉固定,即可达到与2块小型接骨板固定相近的临床效果;其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费用低,并可在骨折线上产生压应力,促进骨折愈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084例颌骨骨折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邹立东;张益;何冬梅;刘林;安金刚;段登辉
    2003 (3):  131-134. 
    摘要 ( 1741 )   PDF(777KB) ( 1005 )  
    目的: 总结分析颌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4例颌面骨折发生的年龄、性别、原因、全身损伤、骨折类型、治疗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颌骨骨折男性多发,20~40岁为好发年龄段;原因以交通事故伤为最多,占49.2%,19%的病例伴有全身损伤。下颌运动受限、咬合紊乱和颜面畸形是颌骨骨折的三个主要体征。85.5%的骨折行手术复位和坚固内固定。5.1%的病例术后发生感染。结论: 颌骨骨折中年轻男性多见,交通事故伤是其最主要原因。直接复位和固定、截骨以及植骨是骨折治疗的有效方法,颌间牵引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坚固内固定技术促进了颌骨骨折的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