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名誉主编:邱蔚六 王松灵
主 编: 郑家伟
副主编: 王兴 张志愿 俞光岩 杨驰 李江
主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00044 北京市西直门外南路1号)
主办: 中华口腔医学会(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2号)
编辑: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011 上海市制造局路639号)
电话:(021) 53315290
传真: (021)63121780
电子邮件: cnjoms@163.com
网址: http://www.cjoms.org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2166011802
2025年, 第2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2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2025年第2期中英文目录
2025 (2):  0-0. 
摘要 ( 5 )   PDF(431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山柰酚通过TGFBR1通路对Tca-83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周婷婷, 李冬雅, 陈卫芳, 汪声明, 葛殿奎
2025 (2):  105-109.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01
摘要 ( 18 )   PDF(773KB) ( 4 )  
目的:探讨山柰酚通过TGFBR1通路对Tca-83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人舌鳞癌细胞系Tca-83细胞,用不同浓度山柰酚药液(25、50、100 mmol/L)处理,空白对照组不做药物处理。采用CCK-8实验评估Tca-83细胞的生长状况,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凋亡状态和周期分布,使用Transwell小室技术评价山柰酚对Tca-83细胞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aspase-3以及TGFBR1信号通路中TGFBR1、Smad 2/3 mRNA的表达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山柰酚浓度的增加以及处理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逐渐增强,表现为浓度及时间依赖性。实验组G0/G1期、S期细胞比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细胞凋亡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侵袭性和迁移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且减少的趋势随着山柰酚浓度的增加而更明显;实验组Bax、Caspase-3 mRNA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高,Bcl-2 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各实验组TGFBR1及Smad 2/3 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随着山柰酚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山柰酚对舌鳞癌Tca-83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抑制其增殖和迁移,促进细胞凋亡,可能与其抑制TGFBR1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及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术后患者早期恢复质量及与DAH30的关系
张瑶, 郭俊, 李慧, 祝文, 刘冰, 张惠
2025 (2):  110-116.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02
摘要 ( 24 )   PDF(930KB) ( 11 )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及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术后患者早期恢复质量(quality of recovery,QoR)情况,分析其与术后30天存活天数和住家天数(days at home alive up to 30 days after surgery,DAH30)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队列研究,选择2022年9月—2023年10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全麻下行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及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手术的患者,采用QoR-15量表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1天和第2天进行评估,根据术后第1天的QoR-15评分对患者分组,主要结局是术后早期QoR情况及术后第1天 QoR与DAH30的关系。采用SAS 9.4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分析患者251例,其中术后第1天QoR较差86例(34.26%)、中等165例(65.74%),术后第2天 QoR较差25例(9.96%)、中等213例(84.86%)、良好13例(5.18%),术后第1天 QoR较差组患者DAH30的中位数为18 d,中等组为2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及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术后患者早期QoR以中等为主,提高该类患者术后早期QoR有助于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列缺损患者种植体失败的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陶媛, 朱国强, 任卫平, 朱秀红
2025 (2):  117-121.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03
摘要 ( 13 )   PDF(770KB) ( 4 )  
目的:构建牙列缺损患者种植体失败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3年3月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因牙列缺损行种植体修复的195例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依据随访结果分为种植失败组(25例)和种植成功组(170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种植体修复失败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牙列缺损患者种植体修复失败风险列线图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吸烟史、不良口腔习惯、上颌缺损、龈沟出血指数≥2、牙槽骨密度Ⅲ-Ⅳ级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比、高血压、种植时机、种植体直径等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1.857)、合并糖尿病(OR=1.822)、吸烟史(OR=1.806)、不良口腔习惯(OR=1.714)、上颌缺损(OR=1.885)、龈沟出血指数≥2(OR=1.874)、牙槽骨密度Ⅲ~Ⅳ级(OR=1.869)是牙列缺损患者种植体修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年龄、糖尿病、吸烟史、不良口腔习惯、上颌缺损、龈沟出血指数、牙槽骨密度构建牙列缺损患者种植体修复失败风险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C-index指数为0.905(95%CI:0.855~0.972),实测值与预测值基本一致。结论:牙列缺损患者种植体修复失败的因素涉及年龄、糖尿病、吸烟史、不良口腔习惯、上颌缺损、龈沟出血指数、牙槽骨密度,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种植体修复失败的效能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在成釉细胞瘤病理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乔馨玮, 李茂, 申泽良, 张琳涵, 郑志建, 汤亚玲
2025 (2):  122-128.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04
摘要 ( 14 )   PDF(3026KB) ( 12 )  
目的:研究人工智能用于成釉细胞瘤病理诊断的效果,初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口腔病理学领域中的应用。方法:以90例成釉细胞瘤的病理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构建U-net型结构的神经网络,将90幅成釉细胞瘤的H-E图像分为训练集72幅图、验证集9幅图和测试集9幅图,分别用于训练模型和测试模型,最后利用平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U-net网络模型在成釉细胞瘤上皮识别中的能力。结果:U-net模型分割阴性区域的mIoU为0.818,分割阳性区域的mIoU为0.846,ROC曲线下面积为0.92。结论:U-net网络模型对成釉细胞瘤阳性区域和阴性区域具有良好的分割结果,同时能够鉴别阴性切片与阳性切片,能够初步用于成釉细胞瘤的病理诊断,有望进一步大样本验证后在临床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前后颌骨矢状向移动量与咽气道容积变化分析
吴嘉晴, 沈爱丽, 钱轶峰, 刘加强
2025 (2):  129-136.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05
摘要 ( 13 )   PDF(1458KB) ( 4 )  
目的:探讨骨性Ⅱ类患者双颌手术前后颌骨矢状向移动量和咽气道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4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的上颌骨前突伴下颌骨后缩患者28例。正颌术式为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术后退伴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前移,将下颌骨前移量减去上颌骨后退量定义为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差。根据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差将患者分为2组,A组(14例)为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差>0 mm组,B组(14例)为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差≤0 mm组。患者均于术前正畸结束时(T0)和正颌术后6个月时(T1)进行CT扫描。使用Dolphin Imaging 11.9 软件进行咽气道形态参数及颌骨移动量测量,采用SPSS 2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差与口咽气道容积呈线性正相关;B组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差与口咽气道容积呈非线性关系,上下颌骨矢状向移动差分别小于-1.24 mm(R2=0.8225,P<0.05)、-1.02 mm(R2=0.6670,P<0.05)、-1.34 mm(R2=0.7717,P<0.05)和-1.17 mm(R2=0.7332,P<0.05)时,咽气道总容积、鼻咽气道容积、口咽气道容积以及喉咽气道容积减少。结论:接受上颌骨后退伴下颌骨前移术的骨性Ⅱ类患者中,当上颌骨后退量较下颌骨前移量多1 mm以上时,咽气道容积显著减小。因此,对有咽气道狭窄倾向的骨性Ⅱ类患者,应适当调整方案以减少气道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行BSSRO术后近心骨段的三维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宋鑫利, 胥雷, 李敏, 李大鲁
2025 (2):  137-144.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06
摘要 ( 11 )   PDF(1662KB) ( 4 )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术后近心骨段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术前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方法:纳入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70例,其中非偏颌35例(A组,对照组),偏颌35例(B组,实验组),术中均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获取患者术前1周(T0)、术后1周(T1)以及术后1年(T2)的CBCT数据,利用ProPlan CMF 3.0软件进行重建并分离,得到包含颞下颌关节窝不含下颌骨的3D头颅模型以及下颌骨模型,对不同时期双侧近心骨段的相关项目进行测量,包括近心骨段髁突中心点(CoC)、冠突点(Cor)以及下颌角点(Go)的连线所在的平面在三维空间上位置的移动和旋转变化,并分析影响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行BSSRO术后近心骨段的稳定性因素。采用SPSS 27.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患者T0期的左右侧下颌升支在yaw和roll位置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期无显著差异;与T0期比较,T1期2组患者双侧近心骨段均垂直向下移动、前倾、内旋(P<0.05),同时B组中偏斜侧近心骨段外倾(roll)(P<0.05),偏斜侧与偏斜对侧近心骨段在yaw和roll上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偏斜侧近心骨段的内旋量和外倾量与术前下颌偏斜量有一定相关性(r值分别为-0.590和0.573);与T1期比较,T2期2组患者双侧近心骨段均垂直向上移动、后倾、外展(P<0.05),且B组偏斜侧近心骨段整体水平向内侧移动(P<0.05);利用ROC曲线获取引起偏斜侧近心骨段水平向复发的术前偏斜量的截断值为6.31 mm,对于术前偏斜量大于6.31 mm的患者,偏斜侧近心骨段在水平向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行BSSRO术后偏斜侧近心骨段较不稳定,可能发生水平内侧移位。若术前下颌偏斜量较大(大于6.31mm),术前进行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设计时,应警惕术后偏斜侧近心骨段可能发生水平向内侧移动而加重或者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以及术后复发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全麻维持药物对婴幼儿唇腭裂手术后短期神经行为学发育的影响
刘文辉, 周循, 马莉, 李静洁, 刘锦星, 仇琳
2025 (2):  145-151.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07
摘要 ( 14 )   PDF(1111KB) ( 9 )  
目的:研究不同全身麻醉维持药物对婴幼儿唇腭裂手术后短期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纳入2岁以下在全身麻醉下行唇腭裂手术的患儿79例,按照麻醉维持期间用药方式不同分为吸入麻醉组(I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CIIA组)。记录术前基线(T0)、术后6个月(M6)及术后12个月(M12)时的盖泽尔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Diagnosis Scale,GDDS)评分,结果包括适应性、精细运动、粗运动、语言和社交技能5个能区,比较组间GDDS各能区评分在术后各随访点的差异,并进行矫正回归分析。采用R 4.0.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两组患儿基本特征及基线GDDS评分各能区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麻醉诱导用药及全麻维持的吸入用七氟烷浓度两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在矫正月龄、身体质量指数、性别、母亲教育程度、家庭收入、麻醉时间等影响因素后,M12时间点CIIA组精细动作能力显著低于IA组(P<0.05)。结论:在全身麻醉维持阶段,相比全凭吸入麻醉,在此基础上复合静脉麻醉对唇腭裂患儿全麻术后短期的精细动作能力可能造成轻度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术前焦虑水平对儿童口腔颌面部日间全麻手术后疼痛的影响
沈晓敏, 钟林宏, 李静洁, 刘锦星, 仇琳
2025 (2):  152-158.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08
摘要 ( 13 )   PDF(1223KB) ( 6 )  
目的:探讨术前焦虑水平与儿童口腔颌面部日间全麻手术后疼痛的相关性。方法:纳入3~12岁口腔颌面部日间全麻手术患儿769例,根据术后FLACC疼痛评估量表得分,将患儿分为术后疼痛组(FLACC≥ 4)和非术后疼痛组(FLACC < 4),采用单因素和协变量矫正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及亚组分析,探讨术前焦虑水平与患儿术后疼痛的相关性。采用R 4.2.3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麻下行口腔颌面部日间手术的患儿,术后疼痛发生率为25.88%。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儿改良耶鲁术前焦虑量表(mYPAS)评分(OR=3.31,95%CI: 2.15~5.15,P<0.001)和家长状态焦虑量表(SAI)评分(OR=2.04,95%CI: 1.14~3.69, P=0.017)与术后疼痛风险增高有关;进一步校正年龄、性别、BMI、既往史、芬太尼用量、舒芬太尼用量、氯胺酮用量、麻醉时长后,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儿mYPAS评分(OR=2.04,95%CI: 1.27~3.3,P=0.003)与发生术后疼痛的风险增高有关。家长特质焦虑量表(TAI)评分与患儿发生术后疼痛的风险增高无明显相关性。亚组分析结果提示,无既往疾病史和手术史患儿mYPAS评分增高,整形外科手术与既往有手术史的家长SAI评分增高,与患儿术后疼痛风险增加相关。术前患儿mYPAS与家长的SAI-TAI对术后疼痛的交互作用仅呈现趋势意义,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患儿焦虑水平与家长状态焦虑水平是儿童口腔颌面部日间手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有效的术前焦虑干预措施有助于优化此类患者的术后疼痛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iR-155-5p、miR-138及miR-381-3p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王欣, 金城, 崔焕焕
2025 (2):  159-164.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09
摘要 ( 12 )   PDF(650KB) ( 6 )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微小核糖核酸-155-5p(miR-155-5p)、miR-138、miR-381-3p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72例OSC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155-5p、miR-138、miR-381-3p mRNA的表达,分析OSCC组织中miR-155-5p、miR-138、miR-381-3p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癌组织中miR-155-5p显著升高,miR-138、miR-381-3p表达显著降低(P<0.05)。肿瘤最大径≥3 cm、肿瘤浸润深度≥5 mm、临床Ⅲ~Ⅳ分期、颈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患者癌组织中呈现miR-155-5p mRNA高表达及miR-138、miR-381-3p mRNA低表达(P<0.05)。随访2年,72例OSCC患者生存率为40.32%(25/72),与生存患者相比,死亡患者的miR-155-5p mRNA表达量更高,miR-138、miR-381-3p mRNA表达量更低。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55-5p、miR-138、miR-381-3p 联合预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57,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P<0.05)。结论:OSCC组织中miR-155-5p呈现高表达,miR-138、miR-381-3p 呈低表达,三者表达情况与肿瘤的侵袭深度、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预后有关,临床上可联合3项指标检测,评估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眉弓下切口与冠状切口对颧骨颧弓骨折术后康复及美观满意度的影响
胡超, 黄擎, 许伟
2025 (2):  165-169.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10
摘要 ( 9 )   PDF(804KB) ( 3 )  
目的:探讨眉弓下联合口内切口与冠状切口对颧骨颧弓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及美观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颧骨颧弓骨折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冠状切口,试验组采用眉弓下联合口内切口。比较2组术后3个月优良率和治疗满意度、并发症及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舒适程度、饮食障碍评分、红色美学指数(PES)以及软组织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瘢痕发生率。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3个月优良率和治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SAS、SDS、舒适程度、饮食障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软组织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瘢痕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眉弓下联合口内切口在颧骨颧弓骨折的治疗中表现出显著优势。该术式能够减少瘢痕发生率,减轻术后早期应激反应,加速患者术后恢复,在提升治疗满意度、美观满意度及患者心理状态(焦虑、抑郁)方面具有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口腔颌面部局部加压带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邹璨, 龚澄霞, 蒋珏
2025 (2):  170-173.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11
摘要 ( 8 )   PDF(570KB) ( 12 )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口腔颌面部局部加压带,评估其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牙槽外科手术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绷带局部加压,试验组采用新型口腔颌面部局部加压带加压,2组患者均由同一名医师操作。术后第2天拆除加压带,观察患者颌面部肿胀情况、伤口渗血及愈合情况,并对患者舒适度和主管医师满意度进行评分。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等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颌面部肿胀发生率为5.6%(2/3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12/36,P<0.05);试验组渗血发生率为2.8%(1/3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7%(6/36,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开口度、皮肤压迫等舒适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主管医师在操作便捷、节时省力、治疗效果3方面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口腔颌面部局部加压带简单易行,可减少颌面部肿胀和渗血发生率,有利于伤口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12例自体牙移植在上颌窦穿孔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布麦热姆·伊敏江, 潘玥颖, 艾力麦尔旦·艾尼瓦尔, 古丽, 王玲
2025 (2):  174-179.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12
摘要 ( 11 )   PDF(1401KB) ( 12 )  
目的:探讨自体牙移植在上颌窦穿孔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9月—2023年9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门诊行自体牙移植治疗上颌窦穿孔的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因上颌第一或第二磨牙严重龋病、根尖周病、牙周病、残根、残冠或因外伤无法保留拔除时出现上颌窦穿孔,自身条件符合自体牙移植适应证,且有意愿行自体牙移植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统计上颌窦穿孔修补及自体牙移植的成功率。结果:术后12个月,所有移植牙均咬合良好,功能正常,无临床或影像学病理征象。影像学显示所有行移植牙后的上颌窦底均有连续的骨膜形成。结论:拔除上颌第一或第二磨牙发生上颌窦底穿孔时,若患者有合适的第三磨牙,则自体牙移植是一种合适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学教育
虚拟仿真技术在口腔种植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挑战
冯意, 黄建芳, 赵耀宇, 晏奇, 王莉
2025 (2):  180-184.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13
摘要 ( 8 )   PDF(607KB) ( 10 )  
虚拟仿真技术结合了计算机技术、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提供多感官沉浸式体验,广泛用于多个领域。本文通过分析虚拟仿真技术在基础护理和口腔种植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总结其成效与面临的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局限性,而虚拟仿真技术凭借其沉浸性和交互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不足。本文讨论了虚拟仿真技术在护理教学中遇到的技术、成本和设计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献检索分析
2013—2023年国内外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刘星语, 姜楠
2025 (2):  185-195.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14
摘要 ( 18 )   PDF(2071KB) ( 17 )  
目的:分析2013—2023年间国内外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TMD)临床研究文献,了解其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以及维普(VIP)数据库,收集2013—2023年期间发表的TMD临床研究文献,使用CiteSpace 6.1.R6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包括关键词频次统计、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时间线分析,绘制知识图谱和探明研究热点。结果:国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疼痛管理、针刺疗法和组织修复等领域,国外则高度重视生活质量和非侵入性治疗。国内外均强调多学科交叉与新技术的应用。国内研究的关键词如“针刺治疗”出现较晚但趋势明确,显示出对传统医学以及新兴技术应用的兴趣。国外较早关注心理因素与生活质量,并在新材料和技术应用方面走在前列。结论:尽管国内外研究在方法和侧重点上有所差异,但在核心问题上关注一致,均重视疼痛管理和影像技术的应用。未来研究应加强对心理因素与综合健康管理的关注,借鉴国际经验,探索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推动跨学科合作,以提升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治水平与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防治药物研究进展
王佳敏, 安韡, 陈文革
2025 (2):  196-201.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15
摘要 ( 14 )   PDF(674KB) ( 11 )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是头颈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引发黏膜溃疡、剧烈疼痛、进食和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致使治疗中断,影响疗效。目前认为,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是一个多靶点的复杂动态过程,针对这些靶点进行药物治疗,可以预防和控制黏膜炎的发生、发展。本文针对黏膜炎的不同靶点,包括DNA损伤、氧化应激通路、口腔微生物群、上皮增殖、镇痛管理,对放射性黏膜炎的防治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未来研究和临床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植义齿与天然牙间邻接触丧失的研究现状
赖姿雅, 赵甜, 高益鸣
2025 (2):  202-205.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16
摘要 ( 13 )   PDF(438KB) ( 7 )  
种植修复作为目前牙列缺损和缺失的治疗方式之一,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种植修复完成后,一些并发症也严重困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如较为常见的种植义齿与天然牙间邻接触丧失,这种现象容易引起种植体周围炎、牙周炎,增加食物嵌塞概率等病症。对此种术后现象目前的治疗方法相对局限,同时对发病病因的研究也较为缺乏。本文针对种植义齿与天然牙邻接触丧失问题,综合分析其发生原因、治疗现状,并对后期预防及处理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智齿拔除术微小异物残留致慢性疼痛误诊为躯体形式障碍1例报告
李世勇, 吴勇, 张馨, 王思航, 付帅
2025 (2):  206-208.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17
摘要 ( 9 )   PDF(874KB) ( 3 )  
口腔颌面部异物在临床上并非罕见,本文报告患者拔除智齿时微小的金属异物残留于软组织中导致长期的慢性疼痛,后辗转多个医院被误诊为躯体形式障碍1例,取出异物后,患者症状消失。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拔牙术后异物残留、误诊原因及防治进行讨论,以期加强对该病认识,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