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行BSSRO术后近心骨段的三维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宋鑫利, 胥雷, 李敏, 李大鲁
2025 (2):
137-144.
doi: 10.19438/j.cjoms.2025.02.006
摘要
(
11 )
PDF(1662KB)
(
4
)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术后近心骨段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术前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方法:纳入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70例,其中非偏颌35例(A组,对照组),偏颌35例(B组,实验组),术中均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获取患者术前1周(T0)、术后1周(T1)以及术后1年(T2)的CBCT数据,利用ProPlan CMF 3.0软件进行重建并分离,得到包含颞下颌关节窝不含下颌骨的3D头颅模型以及下颌骨模型,对不同时期双侧近心骨段的相关项目进行测量,包括近心骨段髁突中心点(CoC)、冠突点(Cor)以及下颌角点(Go)的连线所在的平面在三维空间上位置的移动和旋转变化,并分析影响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行BSSRO术后近心骨段的稳定性因素。采用SPSS 27.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患者T0期的左右侧下颌升支在yaw和roll位置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期无显著差异;与T0期比较,T1期2组患者双侧近心骨段均垂直向下移动、前倾、内旋(P<0.05),同时B组中偏斜侧近心骨段外倾(roll)(P<0.05),偏斜侧与偏斜对侧近心骨段在yaw和roll上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偏斜侧近心骨段的内旋量和外倾量与术前下颌偏斜量有一定相关性(r值分别为-0.590和0.573);与T1期比较,T2期2组患者双侧近心骨段均垂直向上移动、后倾、外展(P<0.05),且B组偏斜侧近心骨段整体水平向内侧移动(P<0.05);利用ROC曲线获取引起偏斜侧近心骨段水平向复发的术前偏斜量的截断值为6.31 mm,对于术前偏斜量大于6.31 mm的患者,偏斜侧近心骨段在水平向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行BSSRO术后偏斜侧近心骨段较不稳定,可能发生水平内侧移位。若术前下颌偏斜量较大(大于6.31mm),术前进行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设计时,应警惕术后偏斜侧近心骨段可能发生水平向内侧移动而加重或者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以及术后复发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